张骞通西域-大汉王朝

时间:2025-01-03 20:53:06

张骞通西域

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旧对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仓山西部诸山的总称)以东,被称为西域,是为狭义之西域。广义的两域,则把葱岭以两,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地方,也包括在这一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之内。西域境内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二部。南部为塔里木盆地,北部为准葛尔盆地。西汉初年,西域分为三十六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其中绝大多数国家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的南北边缘。南缘自楼兰(在罗布泊附近,昭帝元凤四年更名鄯善)沿昆仑山路而西,至于莎车(今新疆莎车),凡十国,是谓“南道诸国”。北缘自疏勒(今新疆喀什市)沿天山南麓而东,至于狐胡(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凡十二国,是谓“北道诸国”。南、北道诸国,人口多者才八万人(龟兹),少者仅数百人(狐胡),多以种植和畜牧为生,有城郭庐舍,故统称之日“城郭诸国”。自莎车以西南,分布于帕米尔高原山谷之间者凡十国,是谓“葱岭诸国”。这些国家由于耕地面积限制,大多过着随畜转徙的游牧生活。此外,天山北麓还有蒲类、蒲类后国、单桓、乌孙等国,其中乌孙最大,有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军队十八万八千人,过着随畜逐水草的生活。

公元前二世纪,匈奴征服了西域,匈奴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于北道的焉耆、危须、尉槊之问,向西域各国人民进行奴役和剥削,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汉进攻。先是,原居敦煌、祁连之间的“行国”大月氏,有户十万,口四十万,控弦十余万人,故对匈奴未加重视。后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冒顿死后,其子稽粥立,是为老上单于。“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因此,大月氏与匈奴成为“世仇”。大月氏人远遁,过大宛(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征服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建都妫水(今阿姆河),以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汉武帝闻说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乃募人出使大月氏,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汉中人张骞“以郎(皇帝的侍从)应募,使月氏”。

张骞通西域-大汉王朝

建元三年(前138),张骞与堂邑氏、胡奴甘父等百余人,从陇西出发,西行途中,为匈奴俘获,匈奴单于谓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因拘留张骞十余年,“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张骞羁留匈奴日久,监守稍宽,一日,张骞乘间与其属取道车师(今新疆吐鲁番盆地),经焉耆、龟兹(今新疆库车东)、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葱岭,到达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一路上跋山涉水,艰苦备尝,有时一连几日无食可进,赖堂邑父“射禽兽给食”。因此,从匈奴西部至大宛,共走了数十日。大宛早闻汉古代风景画鉴赏朝强大富饶,“欲通不得”,见到张骞,喜出望外,问其意欲何往?张骞说:“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诫得至,返汉,汉之赂遗(馈赠之意)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王乃派遣向导引张骞等人至康居(今苏联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又由康居到了大夏,找到大月氏。此时,大月氏已经臣服大夏,占有大夏的故地,土地肥沃,户口殷盛,安居乐业,“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张骞在大月氏居留一年多,不得要领,乃取道羌中归国,不料中途又被匈奴俘获,拘禁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张骞乘匈奴军臣单于死,国内发生内乱,乃与胡妻及堂邑父脱身回到长安。张骞奉使出行时,率领百余人,此时仅二人得还。张骞回国后,向汉武帝报告西域情况,武帝很是满意,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张骞此次西行虽未完成原定任务,但却在中西交通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第二次出使奠定了基础。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内地和西域即有所往来,清代学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一七《西域土地内属略》载,唐虞三代西域和内地即有交往。我国古代典籍中也有不少关于西域的记载和传说,《山海经·大荒西经》、《穆天子传》对葱岭以东的山川形势及风土物产均有较多记载。但作为官方正式使节,张骞及其随从却是第一次开通西域,开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获得了大量关于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的资料,因此班固称张骞此行为“凿空”。

古代人物画像张骞回到汉朝的前一年(前127),匈奴再度进攻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和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杀掠吏民千余人。武帝遣将军卫青、李息率汉军由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发,然后向西迂回,直插陇西,于黄河南岸打败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收复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武帝采纳主父偃的献计,于此设置朔方郡(郡治在今内蒙杭锦旗北),并招募十余万人修筑城池,屯田积谷,以加强河南地的防御。但匈奴仍然不断向汉朝发动进攻。元朔六年(前123),张骞以校尉军职,随卫青再次出击匈奴,由于他对匈奴情况比较熟悉,“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汉武帝因张骞屡建军功,又曾出使西域,乃封张骞为“博望侯”。

张骞通西域-大汉王朝

汉武帝听张骞报告说“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又闻骞言“身毒国(今印度)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去蜀不远矣”。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遣使自巴蜀古代文人四道并出,求身毒国,企图开辟一条经身毒至大夏的交通线,但未能成功。元狩二年(前121),为了打通通往西域道路,汉武帝组织了对匈奴的第二次大战役,张骞以卫尉(掌管宫门警卫的高级军官)军职与郎中令李广,从右北平(郡治在今辽宁凌源西南)出发,以策应骠骑将军霍去病主攻的部队。张骞、李广一路虽然战斗失利,然而霍去病却大胆深入,向西挺进二千里,歼灭匈奴兵数万人,直逼祁连山下。匈奴浑邪王率四万人归汉,西汉政府取得河西战役的重大胜利,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以保护西域交通。元狩四年(前119),汉政府又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击匈奴的战役。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人,步兵数十万人,分出定襄(郡治在今内蒙和林格尔西北)、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长驱直人,挺进至今蒙古大沙漠以北,、大败匈奴单于和左贤王,匈奴远遁,势力日渐衰落,汉朝与西域间的交通基本上得到畅通。

为了“断匈奴右臂”,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张骞建议汉朝“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乌孙是一个逐水草迁徙的“行国”。原居敦煌和祁连山之间,后被大月氏人打败,被迫归服匈奴,大月氏遂占有其地。后来,大月氏为匈奴所破,两迁至伊犁河流域;乌孙在匈奴的帮助下,又将大月氏人逐出伊黎河流域,于其地重建家园。武帝时乌孙强盛,“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遣兵击之,不胜”。因此,汉武帝对于张骞的建议很是赞同,于是拜张骞为中郎将(负责统领皇帝侍卫的高级官吏),再次派他出使西域。张骞率领随从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帛钜万。此外,还有一些“持节”副使,偕张骞同行,以便沿途派往各地。

张骞等人至乌孙,正值乌孙发生争夺王位继承权的内争,几乎使乌孙一分为三。张骞见乌孙昆莫(王号)猎骄靡,转达汉武帝旨意说:“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昆弟,共距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远离汉朝,又不知汉国力强弱,加以长期依附匈奴,大臣皆不欲东徙。此时,猎骄靡已经年迈,对于国事不能专断,因此,对于联汉灭胡之事,未能做出决定。张骞无奈,即分遣副使至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苏联乌兹别克和塔吉克境内)、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和身毒等地,自己决定回朝复命。乌孙特遣使者数十人,携带良马数十匹及译员、向导等,随张骞一道赴汉朝报谢,并借以了解汉朝情况。元鼎二年(前115),张骞回到汉朝,汉武帝嘉奖他的出使功绩,拜为大行(即大行令,是负责接待宾客和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高级官员),列于九卿。乌孙使者,来到长安,见到汉朝地广人众,国家富强,回国后向乌孙王做了报告,“其国后乃益重汉”。明年,张骞去世。其后年余,张骞派往大夏等地的副使,分别偕同对方报聘使者来到长安。从此,中西交通频繁,贸易大盛,汉朝派往西域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西域的使者和商人,也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云集汉朝边塞。所谓“驰命走马日,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即是此种情况的写照。从此,天山南北成为中西交通的桥梁,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张骞通西域,在中国史、亚洲史,尤其是在中西交通史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张骞通西域-大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