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400年的兴衰-大汉王朝

时间:2024-07-18 01:44:02

大汉400年的兴衰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但要是没有汉朝,“汉”就只是一条河流的名称,至多只会产生一些得名于这条河流的地名。

汉元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的刘邦率领三万军队和自愿随从的数万官吏百姓离开关中,翻越秦岭,前往他的王都——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去统治自己的封地——汉中、巴、蜀三郡(约相当于今秦岭以南的陕西省、长江沿岸以北的四川省和相邻的湖北、甘肃一小部分)。“汉”的国名显然来自汉中,而汉中又得名于长江的支流汉水(又名沔水)。但当时谁也没有料到,“汉”即将成为一个延续400年的朝代。

刘邦(前256~前195年),字季,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出身农家,成年后当了泗水亭长,负责乡一级治安、文件传送和刑徒的押送。一次,他押送县里的刑徒去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为秦始皇建陵墓,才到丰邑西面刑徒就逃跑了不少。刘邦自知到达后也无法交差,干脆把刑徒们都放了,然后挑选愿意跟随他的十余名壮士,隐蔽在芒县(今河南永城县北)和砀县(今河南夏邑县东南)之间的山野中。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起义,附近农民纷纷斩木揭竿响应,起义军声势日盛。六国贵族旧臣、“群盗”、儒生游士或投奔陈胜,或乘机自立。陈胜在陈(今河南淮阳县)自立为张楚王,出兵三路攻秦:以吴广为“假王”(代理王)西攻荥阳,武臣北进赵地,周市夺取魏地,又进军齐地;南路以召平攻广陵,邓宗攻九江。吴广军不利,又加派周文西进。周文军进抵咸阳附近的戏(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刘邦像)时,已有车千乘、卒十万。秦二世派章邯率在骊山修陵墓的刑徒为兵应战,击败周文。武臣占领邯郸后,自立为赵王,又派韩广略取燕地,韩广也自立为燕王。齐国旧贵族田儋在齐地自立为齐王,击退周市。周市在魏地立魏国旧贵族魏咎为魏王,自任魏丞相。

九月,沛县令眼看周围一些县的百姓杀了县官响应义军,迫于形势,也想响应陈胜,召属吏萧何、曹参商议。萧、曹是刘邦密友,就对县令说:“你是秦朝的官吏,现在率领百姓造反,恐怕没有人会听从你。不如召回逃亡在外的人,可以有一支数百人的队伍,百姓就不敢不服从了。”县令派樊哙去召刘邦。

当时刘邦已集合了数百人,但就在他们接近沛县时,萧何、曹参从城内逃出报告:县令恐刘邦到后无法控制,突然改变主意,下令关闭城门防守,并企图杀掉萧、曹。于是刘邦写了一篇给城内百姓的告示,用箭射进沛城。告示上写着:“天下人受够了秦朝的苦,巴不得它快灭亡。你们替县令守城,起义军一来,必定把城里人杀个干净。你们如一起把县令杀了,再拥立合适的人率领你们响应起义军,生命财产就能保全。何必为县令送死呢!”城中父老带领子弟杀了县令,开门迎接刘邦,请他担任县令。刘邦谦让一番后,同意担任首领,按楚国制度称“沛公”,以服从已称楚王的陈胜。他还宣布,他曾斩了一条白蛇,是赤帝子杀白帝子的象征,白帝子代表秦朝,所以旗帜都用赤(红)色。在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协助下,刘邦在沛县组织起一支3000人的队伍。

同月,楚将项燕之子项梁,与侄子项羽(项籍)起兵于吴(今江苏苏州市),不久率8000江东子弟渡江北上。

称王后的陈胜却自我陶醉,疏远故旧,丧失了时机。秦二世二年十月(秦以十月为新年正月,仍为公元前209年),章邯率秦军连败周文,周文自杀;秦军又逼近荥阳,吴广被部将所杀。十二月(前208年),章邯进抵陈。陈胜败退,被为他驾车的庄贾杀害。后陈胜部将吕臣率“苍头军”收复陈,杀了庄贾。

六月,项梁与刘邦在薛(今山东滕州市南)会合,拥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怀王,都盱眙(今江苏盱眙县东北)。项梁、刘邦两军联合击败章邯,又杀了秦三川郡守、李斯之子李由。但获胜后的项梁骄傲轻敌,被章邯夜袭所杀。项羽收拾余部,与刘邦暂时退却,将楚怀王迁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尽管章邯不断取胜,但反秦势力此伏彼起,日益高涨。楚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当关中的王。”

大汉400年的兴衰-大汉王朝

李斯等大臣劝秦二世采取缓和局势的措施,二世不听,反将李斯下狱。赵高诬李斯谋反,将他处死灭族;又指鹿为马,完全控制了二世。项羽在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大破秦军,成为诸侯的统帅。章邯战败投降,被项羽立为雍王,率降兵西进。赵高迫使二世自杀,立其侄子婴为秦王,子婴设计杀赵高。刘邦在攻占宛(今河南南阳市)后,乘虚而入,越过武关,进驻咸阳附近的灞上。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汉元年十月)子婴出降,刘邦入咸阳,秦朝亡。项羽闻讯,率军连夜西进,

刘邦自知不是项羽对手,听从谋士建议,在封存了秦朝的宫室府库后,退回灞上。又宣布废除秦朝的苛法,约法三章,赢得了人心。不久,项羽在新安(今河南新安县西)抗秦降卒20万,率军入关,驻于鸿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刘邦至鸿门与项羽相会,虽脱险而归,但不得不承认项羽的盟主地位。项羽在咸阳烧杀掠夺后东归。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立刘邦为汉王,封秦朝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统治秦国故地,阻挡刘邦东进。又调整诸侯王的辖地,将自己的亲信封于各王国的中心地区或富庶地方,而将原来的王改封于各国的边远地区。这样,除了项羽自己的统治区外,还有18个王国并存。项羽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迁都于郴(今湖南郴州市),在途中即将他杀死。

刘邦及其部属对项羽违反对楚怀王的诺言,依仗武力称霸的行径十分不满,但他们深知自己的实力还远不能与项羽抗衡,所以听从萧何的劝告,接受封号,去汉中就位,以便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到达汉中后,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将来时所经过的栈道放火烧断,表示不想再返回关中,进一步麻痹项羽。

实际上刘邦一直在进行夺取天下的准备,经萧何推荐,他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为刘邦谋划,部署回师关中,围章邯于废丘,司马欣、董翳降汉。刘邦还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巩固了关中,又多方出击,扩大势力范围。

六国旧贵族起兵的目的是复国和占据更多的土地,项羽的分封自然引起诸侯的不满,不久战火复燃,项羽废杀韩王信,田荣逐走齐王田都,杀胶东王田市,自立为齐王,又攻杀济北王田安。燕王臧荼杀辽东王韩广,吞并了他的封地。项羽忙于镇压齐地的反抗,兵力受到牵制。

刘邦为义帝发丧,联合诸侯讨伐项羽。汉军一度攻占彭城,但以后遭到楚军反击,大败而归,连刘邦的父亲、妻子都被楚军俘虏。由于刘邦注意巩固后方,任用贤能,利用敌方内部矛盾,因此尽管有过多次失败,还是逐渐占据了优势。汉四年(前203年)九月,汉、楚间停战议和,划鸿沟为界。但在项羽撤兵后,刘邦立即发动进攻。汉五年十二月,楚军被围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南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被汉军围困,自刎身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刘邦在汜水之阳(今山东定陶县境内)即皇帝位,定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同年迁都关中。因秦都咸阳已完全毁坏,新建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为首都。

当初为了击败项羽,刘邦不得不利用实力强大的部将和项羽降将,满足他们拥兵封王的要求。消灭项羽后,刘邦集中了兵权,但还保留了七个异姓诸侯国。为了与这些异姓诸侯国抗衡,刘邦又分封子弟,建立了九个同姓诸侯国。这样,诸侯国的封地占了国土的大部分。经过镇压和调整,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时,异姓诸侯中的韩信、彭越、黥布、卢绾等都已被杀或被废,只剩下一个安分守己、地僻国穷的吴氏长沙国,同姓诸侯与中央集权的较量成为主要矛盾。

刘邦临终前,对后事做了安排,规定由萧何、曹参、王陵、陈平相继为丞相。刘邦死后,其子惠帝(刘盈,前195~前188年在位)软弱无能,太后吕雉专政,成为实际统治者。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直接执政。吕后对刘邦的其他姬妾和她们的儿子是相当残忍的,她毒死赵王如意,杀害了其母戚夫人,又害死赵王友。惠帝无子,吕后将宫中美人之子冒充惠帝皇后所生,立为太子,又将其生母杀死。惠帝死后,太子名义上已经即位,实际被吕后幽禁后杀害。吕后又玩弄权术,大封吕氏王侯,并让吕禄、吕产、吕台等掌握兵权,控制了皇宫内外的警卫。但吕后“政不出户”,并没有改变刘邦的政策。加上萧何、曹参等连续担任丞相,国内社会安定,经济逐步恢复,刑罚有所减轻,农业生产受到重视,产量增加。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在此前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已做了应变准备。齐王刘襄得知诸吕阴谋,起兵西进,与拥重兵屯驻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东北)的颍阴侯灌婴相约,一旦吕氏有变就合兵讨伐,这起了很大的威慑作用。陈平、周勃与朱虚侯刘章(刘邦之孙、齐王襄之弟)等设计夺取吕禄的兵权,由周勃指挥北军,清除吕氏势力。大臣商议,拥立刘邦庶子、代王刘恒(文帝,前180~前157年在位)为帝。

大汉400年的兴衰-大汉王朝

文帝和其后的景帝(前157~前141年在位)在位的41年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注意“与民休息”,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相对较轻,刑罚也比较宽大。经济有了发展,国力逐渐加强,史称“文景之治”。

同姓诸侯的势力恶性膨胀,终于在景帝三年(前154年)爆发了以吴王濞、楚王戊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景帝以周亚夫为太尉出兵镇压,在三个月内击败叛军。此后,朝廷不断采取削弱诸侯国的措施,彻底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威胁。

到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初,汉朝的统治已相当稳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物资储备充足。汉武帝改变了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发动反击,不仅收复了秦末汉初的失地,还夺取了河西走廊、湟水流域等地,打通了与西域的交通。在西南夷地区,汉朝扩大了行政区域,将众多少数民族纳入自己的统治。自秦末以来保持着割据的东瓯、闽越、南越政权先后被灭,置为郡县。灭朝鲜后,朝鲜半岛北部成为汉朝的政区。至宣帝(前74~前49年在位)时,匈奴分裂,呼韩邪单于降汉,汉匈间恢复和平,汉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西汉的疆域达到极盛。

汉武帝像汉武帝时连年的战争、大规模的工程、巡游求仙和挥霍浪费,耗尽了历年的积蓄,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官僚豪强的兼并和剥削导致大批农民破产,沦为奴婢、佃客、佣工或流民,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为了弥补空虚的国库,武帝实行统一货币、盐铁专卖和平准、均输制度;还发动算缗和告缗,直接剥夺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财富。并任用酷吏,实行严刑峻法。武帝晚年对政策有所调整,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使尖锐的社会矛盾稍有缓和。

昭帝(刘弗陵,前87~前74年在位)即位时只有8岁,由霍光等接受武帝遗诏辅政。在这13年间,霍光对外不轻易发动军事行动,对内多次减免赋税,节约开支,取消武帝时的一些弊政和苛法,使社会趋于稳定。

昭帝死时尚无子嗣,霍光与大臣商议,立武帝孙昌邑王刘贺为帝。但据说刘贺即位之初就昏乱无道,霍光与丞相杨敞、大司农田延年等决定废昌邑王,迎立武帝曾孙刘洵为帝(宣帝,前74~前49年在位)。宣帝初年,大权仍由霍光执掌,神爵三年(前68年)霍光去世,宣帝亲政。

宣帝多次下诏征召贤能,安置流民,减免田赋,赈济灾民,还一再派人到各地考察吏治,查处不法官员,并亲自审核疑案大案。由于他来自民间,“知民事之艰难”,了解“间里奸邪,吏治得失”,所以注重对地方官的任命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官员及时进行奖励和提拔。魏相、丙吉、王成、黄霸、朱邑、龚遂、召信臣等都是当时的名相良吏,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等也都称职,“汉世良吏,以是(宣帝时)为盛”。宣帝对匈奴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没有乘人之危,而是以隆重的礼节和丰厚的资助接纳呼韩邪单于的归附,并帮助匈奴内部恢复秩序,保持匈奴基本独立的地位,使汉匈边界维持了60年的和平安宁。宣帝时期实现了西汉的中兴,成为与“文景之治”相似的又一个恢复和发展阶段。但宣帝对外戚的过度封赏,对宦官的任用,都为此后外戚和宦官势力的膨胀留下了伏笔。

即位的元帝(刘奭,前49~前33年在位)改变了宣帝“王霸道杂用”的策略,重用名儒学者,虽有宽政减刑、治国安邦的愿望,却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更没有打击地主豪强的势力,土地兼并更加严重,政治日益腐败。成帝(刘骜,前33~前7年在位)时外戚王氏开始控制朝政,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成帝软弱无能,只能听任外戚专政。哀帝(刘欣,前7~前1年)即位后,傅、丁二家外戚取代王氏,外戚专政的情况依然如故。哀帝重用嬖臣董贤,赏赐无度,诛杀规劝的大臣。哀帝死后,王氏外戚重新执政,9岁的平帝即位,政权实际已由王莽执掌。公元5年平帝死,据说是喝了王莽献上的椒酒。次年,王莽立二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自己摄政(称居摄)。至公元8年,王莽即皇帝位,国号新,西汉亡。

新朝的建立没有给社会带来生机,王莽的改制接连失败,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军事行动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更加速了新朝的覆灭。

最先对王莽政权发动反抗的,是受害深重的北方边民。不久,各地相继出现农民暴动。天凤四年(17年),荆州饥荒,新市(今湖北京山县东北)人王匡、王凤聚集数百人于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中,各地流民纷纷投奔,数月间达到七八千人,被称为绿林军。地皇二年(21年),荆州牧率军镇压,绿林军出山迎击获胜,部众扩大到五万余人。次年绿林山瘟疫流行,绿林军分路出山,一支西入南郡(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称下江兵;一支北上南阳(治今河南南阳市),称新市兵。平林人陈牧等率众响应,称平林军,其中有西汉宗室刘玄。宗室刘绩、刘秀兄弟也组成舂陵军,与下江兵合作。绿林军为扩大影响,拥立刘玄为皇帝,恢复汉朝,称更始元年(23年)。王莽派数十万大军阻击,前锋十多万人围绿林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刘秀说服众将坚守,自己突围求援,其后以三千援兵击毙敌军主帅。与城中合兵,取得大胜。昆阳大捷后,绿林军分兵两路,一路北上攻克洛阳,一路西入武关(今陕西商南县西南),直取长安。王莽危急,率群臣至南郊,告天大哭,有数千儒生、百姓因哭得悲哀而被封官。九月,更始军入长安,王莽逃至宫内的渐台,被暴动的民众杀死。公元24年初,更始帝由洛阳迁都长安。

大汉400年的兴衰-大汉王朝

另一支起义军赤眉军是由琅琊(今山东东南一带)人樊崇发动的,最初在莒县(今属山东莒)起义,在泰山、北海(今山东境内)一带活动。地皇三年(22年),王莽派廉丹等率十多万军队镇压,为在战斗中与敌军相区别,他们将眉毛涂红,因而被称为赤眉军。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县境)击败王莽军,杀廉丹,势力大振。更始帝在洛阳时,樊崇等曾接受了他的封号,但因受到排斥,又脱离了更始。当时赤眉军部众想返回故乡,军心不稳,为防止瓦解,樊崇等决定西攻长安。公元25年,赤眉军在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东)立汉宗室刘盆子为帝。而更始内部一片混乱,演变为兵变火拼。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等先后投降。

更始帝在洛阳时,派刘秀镇慰河北。刘秀收编地主武装,消灭农民起义军和敌对力量,在河北建立基地,脱离了更始帝。在赤眉与更始厮杀之际,刘秀乘机遣部将攻城略地。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部(今河北柏乡县北)南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恢复汉朝,史称东汉或后汉,刘秀死后被称为世祖光武帝。同年十月,刘秀定都洛阳。

建武三年(27年),赤眉军的主力在离长安东归途中向刘秀投降。同年,割据中原的梁王刘永从被刘秀包围的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县南)出逃,被部下所杀。建武四年,汉军围李宪于舒(今安徽庐江县南),至六年初攻克,李宪被俘。建武五年,刘秀的部将吴汉杀刘永之子刘纡于郯(今山东郯城县),张步杀苏茂后投降。建武六年,吴汉克朐(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俘董宪、庞萌。至此,刘永势力全部肃清。同时,割据黎丘(今湖北枝城市北)的秦丰被俘。占有武当(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的延岑和田戎等逃亡,投公孙述。割据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的彭宠被其苍头(家奴)所杀。北方大部分地区已为东汉所有。

建武五年,据有河西的窦融归附东汉,使割据陇西的隗嚣处于孤立境地,致使其向据有巴蜀的公孙述称臣,合力抗汉。建武八年,刘秀与窦融两路夹击,消灭了隗嚣的主力。建武九年正月隗嚣死,十年十月,其子隗纯降,陇西平定。建武十一年,汉军两路大军攻蜀,十二年十一月公孙述战败受伤身亡,成都降,巴蜀平,最后一个割据政权被消灭。至此,除了一些边疆地区外,全国重新统一。

光武帝(25~57年在位)实行“务用安静”(务必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政策,“以柔道行之”(实行富有弹性而灵活的政策)。他注意减轻赋税徭役,提倡节俭,放宽刑法,释放奴婢,并省郡县,精简官吏,任用良吏,打击豪强,使社会趋于安定,经济得到恢复。明帝(刘庄,57~75年在位)、章帝(刘炟,75~88年在位)、和帝(刘肇,88~105年在位)时,基本继承了光武帝的政策,同时对诸侯王加强控制,防范外戚专政,所以政治尚称清明,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在此期间,南匈奴降汉南迁,东汉初的失地收复。北匈奴被击败,西域都护府重建。

但即使是在东汉的全盛时期,也没能再造西汉的辉煌。和帝以后,东汉初就预伏着的危机很快暴露出来,而且日益严重。

光武帝是依靠地主豪强的支持才登上帝位的,特别是他故乡南阳一带的宗室、豪族,是他主要的依靠力量。东汉初,官僚豪强拥有大量土地,为了逃避赋税和徭役,他们大多凭借权势隐匿不报。户口隐漏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其中一部分就隐匿在官僚豪强名下。建武十五年(39年),光武帝下诏各州郡认真清查核实垦田数和户口登记,就是为了将被隐漏的土地和户口清查出来。但从朝廷到地方的官员和豪强地主勾结起来,以“度田”为名,对农民实行苛刻的清丈,连屋前屋后的零星土地也要计算,而对豪强却百般优待庇护,百姓怨声载道。光武帝得知后,将有舞弊行为的十余名高官处死,但各地都出现了“大姓”、兵痞和“群盗”(一部分为起义农民,一部分为盗匪)的武装反抗,袭击行政机构,杀死官吏。地方政府加以追剿,军队一到就不见踪影,军队撤退后又重新集结。光武帝只能采取变通办法,“度田”不了了之。

古代青铜器连开国皇帝也无法触动豪强地主的根本利益,以后的皇帝就更无能为力了。正因为如此,东汉期间豪强地主的势力越来越大,被他们隐匿的田地和户口也越来越多,转嫁到在籍的农民头上的负担必然越来越重,而东汉的国力却越来越弱。

章帝死后,就接连出现少主即位,母后临朝,外戚秉政的局面。而少主一旦成年,就依靠宦官夺回权力,清除外戚。外戚、宦官交替擅权一次次重演,成为东汉无法摆脱的轮回,直到覆灭。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制造出一次次权力斗争,使大批文武官员和无辜平民成为牺牲品,而且导致吏治腐败,国势衰落。

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清议”之风,即评议鉴品人物。善于清议的名士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领袖,他们的贬褒左右着舆论,影响着士大夫的进退。清议起了扬清激浊、发扬正气、揭露黑暗的作用,但往往失之偏激、矫枉过正,甚至故作姿态、哗众取宠,名士中混杂了不少沽名钓誉的伪君子。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士人的太学,很自然地成为清议的中心。而当权的宦官集团是清议的主要目标。这种斗争又与朝廷的权力斗争、外戚与宦官之争交织在一起,最终演变为桓帝(刘志,146~167年在位)、灵帝(刘宏,167~189年在位)时发生的“党锢”事件。

使东汉衰落的另一个因素是民族矛盾。地方官吏对羌人的残暴统治,引起他们一次次的反抗,朝廷屡次出兵镇压,并将一部分羌人迁至陇西、陇东和关中。羌人的反抗波及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迫使朝廷将西北和关中的行政机构内迁,还强迫百姓随同迁移,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对羌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长期镇压动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加剧了民族矛盾。

灵帝时,钜鹿人张角传播太平道,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其徒众迅速增加到几十万,遍布八州。中平元年(184年)二月,以黄巾为标志的起义在七州二十八郡同时爆发,并迅速得到各地响应。尽管黄巾军的主力在9个月后就被镇压下去,但余部仍在各地坚持,张鲁以“五斗米道”为基础建立的政教合一政权在汉中存在了二十多年。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将领和地方官乘机掌握了军政权力,形成与朝廷抗衡和分裂割据的基础。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外戚何进联合官僚、名士,与宦官集团做了最后一场较量,结果两败俱伤。地方军阀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协(献帝),控制朝政。关东州郡联兵讨伐,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但董卓实际控制的范围有限,统一的东汉政权已不复存在。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计杀,但其旧部又杀了王允,仍控制着朝廷。不久,董卓旧将自相冲突。献帝逃出关中,依附曹操,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市东)。曹操先后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刘备占有巴蜀、汉中和西南,孙权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击败曹操,从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20年,曹丕迫使献帝禅位,名义上的汉朝至此也结束了。

一般史书上将西汉的起迄时间定为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东汉则自公元25年至220年。严格地说,公元前206年刘邦自己只称汉王,统治区范围也有限,至公元前202年才称帝,至此汉朝才开始。这样算来,西汉有210年,东汉有195年,合起来共405年。从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权至清朝被推翻,在这2132年间,比较长的宋朝(北宋、南宋合计,算至1276年宋廷降元)是316年,唐朝是289年,明朝是276年,清朝是267年,没有一个能超过汉朝。

如果我们翻一下《中国历史地图集》就会发现:西汉所拥有的稳定疆域基本保持到了清朝前期,尽管在边疆的局部地区有所盈缩,但主体部分并没有变化。

“汉承秦制”,但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它的制度还来不及经受时间的考验,秦朝的短命更给它的制度蒙上了一层不祥的色彩。真正使秦朝的制度得到保持、发展和完善的还是汉朝,而只有经过了汉朝四百年的检验,这些制度的适用性才得到了确认,这就是当时很多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的原因。

传世的文献资料使我们了解到,汉朝曾经是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强大而富足的国度,拥有在当时世界上堪称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灿烂丰富的文化。考古的发现,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书、地图、帛画和大量实物,长安和其它古城遗址,居延和河西其它地方的汉简、连云港尹湾出土的汉简、中山王墓中的金缕玉衣、南越王墓、徐州楚王墓等等,更证实了文献记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汉”一度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名称,绝不是偶然的。

汉朝为什么会建立?为什么会延续四百年?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又为什么会走向覆灭?读了本书后,你必定会找到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