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西垂”崛起-大秦王朝

时间:2023-04-19 05:29:07关键词:秦国,崛起,大秦王朝

秦国在“西垂”崛起

不过,历史文献中正式出现的秦人第一个活动地区,是“西垂”。西垂,即西方的边陲。这显然是出自中原王朝的一种叫法。在中原王朝的统治者眼里,他们处于世界的中心,而在他们的统治区域之外,便进入世界的边缘地带。至于天下究竟有多大,则要视中原与外界交往的范围以及所形成的眼界而定。

秦人曾经生活在商王朝西陲的六盘山与渭水中游地区。后来周兴商亡,秦人被迫向西迁徙,进入荒凉的黄土高原。随着周王朝的边境向外扩展,秦人生活的“西陲”也越来越远,最后到了今天的甘肃天水附近。

秦国在“西垂”崛起-大秦王朝

在殷商和西周二代,秦族处于受中原王朝奴役的地位。他们被驱赶到西北地区,与生活在那里的戎人、狄人互相往来,杂居共处,并因此有了秦族“杂戎、狄之俗”的说法。

到西周中期,周孝王为了巩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就设法与秦人加强联系。周孝王把秦地(今甘肃秦安、清水一带)封给秦人首领非子,并让他接续嬴姓。从此,非子这一族人就号称“嬴秦”,“秦”成为他们的正式名称。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秦人的地位和作用愈益受到重视。周王室让秦人去与不断进扰的戎、狄作战。秦人在抗击戎、狄的战斗中强大起来,还被封为“大夫”。

秦国在“西垂”崛起-大秦王朝

古代铜器公元前770年,戎人攻人西周王朝国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西周灭亡。周平王即位以后,决定将国都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所谓“东迁”,实际上是被戎、狄赶着向东走。平王东逃时,秦襄公率领秦兵一路护送,顺利到达洛邑。因护驾有功,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将周族早年的聚居地丰(曾为周人的都邑所在,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沣河以西)、岐(歧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一带赐予秦人。从这时候起,建立了秦国。

然而,当时丰、岐之地仍处在戎、狄控制之下。经过秦襄公、秦文公两代人的努力,秦国终于在公元前750年(秦文公十六年),夺回并控制了岐山以西的这片土地。这是关中(东以函谷关为界,相当于今陕西省、部分甘肃省)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它为日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客观上的有利条件。秦文公又招纳了在战乱中流散的周人,并从他们那里接受了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这使秦人由游牧经济,最后完全转入农业经济。

公元前688年和前687年(秦武公十年、十一年),秦国在一些新征服的地方开始设县,以加强秦对地方的控制。县的原意为“悬”,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的“系而有所属”(用绳子系住,虽悬挂着而有所归属)的意思。这些在边境设立的兼有军事和行政两种性质的组织,归秦国国君直接管辖,不易滋长和形成分封制所带来的地方割据势力。这一措施巩固了初生的秦国,增强了其实力。在武公时代(公元前697~前678年在位),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整个关中的渭水流域,已基本为秦国所据有。德公时(公元前677-前676年在位),秦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

穆公在位的39年(公元前659~前621年),创下了“秦霸西戎”的业绩。秦穆公本欲东进,向中原谋取霸业。但晋国牢牢地控扼了秦国东进的道路,穆公只得转而向西发展。秦国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20个,开辟国土千余里。这样,使长期以来被戎、狄占据的西北广大地区,得以恢复农业生产,并结束了支离破碎的分割局面,在局部地区实现统一。在统一的政权下,又加速了民族融合。这些为秦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极大好处。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曾高度称颂秦穆公的政绩,以为秦国虽小,志气却很大;地处偏僻,行为却中正;从穆公的用人之道看,是可以称“王”的,在西方称霸不过是小意思罢了。

秦穆公死后,他的继承者们曾积极参与中原的列国争霸,不过终春秋之世,并无大的作为。

秦国在“西垂”崛起-大秦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