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大秦王朝

时间:2025-01-03 17:44:04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中,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各逞胸臆,或议论政治,或阐述哲理,进行思想上的交锋,后世称之为“百家争鸣”。

“百家”,表示家数很多。西汉初期的司马谈(即司马迁的父亲),曾将“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儒”、“墨”、“法”、“名”、“道”6家。西汉末年的刘歆和东汉的班固则认为“诸子百家”主要是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10家。但他们又指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这是将小说家排除在外。在余下的9家中,除了讲合纵、连横的纵横家、综合各家学说的杂家、讲“尚农”和农业技术的农家,重要的也确只有儒、墨、道、名、法、阴阳6家。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大秦王朝

儒家生活于春秋末期的孔子为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儒家继承了血缘宗法时代的原始民主和人道的遗风,重视血亲人伦、现世事功、实用理性和道德修养。司马谈以为,“其(指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墨家创始人为春秋末、战国初的墨翟。墨子主张“兼爱”,反对儒家的“仁”;主张“非攻”,希望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反对兼并战争;主张“尚贤”,反对旧的贵族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同”,希望有一个贤德的国君;还主张“节葬”、“节用”,反对儒家的“厚葬”、“三年之丧”和权贵们的铺张浪费。墨子及其门徒还是个科学团体,他们在天文、物理、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卓有成绩。

道家“道”的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宇宙的本源等意思。先秦诸子中以“道”为思想核心的学派,被称为“道家”。老子、庄子以及杨朱、宋钘、尹文,均以此为自己学说的主旨。在道家看来,人生在世,受到无数外在的束缚,如肌体之累,声色之乐,利禄之欲,死亡之惧,仁义礼乐之羁。只有超然于这一切之上,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道。所以他们讲求“无为”,主张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提出要弃仁背义,废礼毁智。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大秦王朝

名家名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宋国人惠施和战国后期赵国人公孙龙。春秋战国剧烈的社会变动使旧有的名不能反映新的内容,新的名还需要社会的公认。名实不符的现象在当时社会上很突出。不少思想家都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企图解决“名”、“实”问题。这就形成了战国时期的名辩思潮。名家就是这一思潮的产物,是专门研究“名”、“实”问题的一个学派。他们对逻辑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在自然科学上也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他们主张法治,强调耕战,反对“法先王”,主张建立和巩固新的等级制度。他们对现实政治有着独到的深刻理解,将蒙在社会秩序、人伦规范之上的一切温情脉脉的面纱全然撕去,揭示出在其掩盖下的赤裸裸的人际间的利害关系,并以此为出发点,建构起君主专制政治的基本原则。

阴阳家运用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矛盾双方互为消长、一生一灭的原理来论证社会人事,并把阴阳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结合起来,以解释社会人事,是阴阳家的两大创造。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为战国中期的邹衍。邹衍以为,阴阳消长的结果,体现为五行相胜,循环运转,并反映于朝代的盛衰更替。每一个朝代都有金、木、水、火、土5种德(神力)中的一种与之相配合,由这种德支配着这个朝代的命运。黄帝“以土德王”;木胜土,故代之而兴的是“以木德王”的夏;金胜木,故代之而兴的是“以金德王”的殷;火胜金,故代之而兴的是“以火德王”的周。接下去。周将为“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取代,如此周而复始。邹衍的这种循环论的历史发展观点,被称之为“五德终始说”。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大秦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