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与分权:良苦的用心-大秦王朝

时间:2024-07-17 22:26:06

集权与分权:良苦的用心

为了使秦王朝的军政大权能操纵于一己之手,实行皇帝的个人独裁,同时又要让政府部门各司其职、有效地运作起来,以加强对国家的管理,秦始皇对如何集权、又如何分权,颇下了一番苦心。

其中,他对相权、兵权以及司法权,进行了独到的处置。于此,最能看出秦始皇是怎样加强君主专制的。

集权与分权:良苦的用心-大秦王朝

丞相,秦时或称相邦、相国,他的职责是“掌丞(丞:帮助、辅佐)天子,助理万机”,是皇帝以下最重要的官职。有“百官之首”之称。

秦国的丞相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在此之前,史籍中虽有“商鞅相秦”(《汉书·地理志》引孟康注)一类的记载,但此“相”并非官名,像商鞅担任的是“左庶长”、“大良造”。自武王任甘茂、樗里疾分别为左、右丞相以后,丞相才在秦国成为正式的官职。

自设丞相以后,秦国的一些国君就将军国大事全部委于丞相,以至出现了像魏冉那样擅权的丞相。吕不韦为相国,也是总揽一切军政大权。所以,君权与相权之间既存在着互相依赖的一面,又存在着矛盾的一面:皇帝要依靠丞相处理政务,但丞相又最容易侵犯和削弱君权。

集权与分权:良苦的用心-大秦王朝

这一点,秦国在初置丞相时就已意识到了,所以它设了左、右二相,其目的就是要分散相权,便于国君控制。但是,以后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法分散相权,尚不能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秦始皇总结了历史经验,进一步缩小相权。

1在统一后的秦王朝,丞相仅系文官之长,武事由“三公”之一的太尉掌管(其实此职并未委以任何人,见下)。太尉与丞相地位相等,同由皇帝颁予“金印紫绶”(任官授印,免官时缴印。印及缚印的绶带,因官职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2以御史大夫分割相权。列于“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原为秦国无,系秦始皇参照六国官制在统一后所设。御史大夫地位低于丞相(“银印青绶”),但他掌监察,又参与处理朝政,对丞相起到了牵制作用。

3用博士侵削相权。秦王朝博士的地位和作用向来为人们所忽视。其实,博士在秦的政治生活中常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类似于顾问和智囊的人物,经常活动在始皇的左右,发表各种议论。由于秦始皇特别迷信,所以对“通古今”的博士也就格外信赖。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令朝臣议帝号时,丞相、御史大夫、廷尉“与博士议”(《史记·秦始皇本纪》)后才向上回奏。始皇三十四年“焚书”时,博士是惟一有权读禁书的人。所以,博士以其特殊的地位和放谈各色言论,影响始皇,影响朝政,从而在事实上构成了对相权的一种侵削。

集权与分权:良苦的用心-大秦王朝

秦始皇不仅在官制上制约相权,在平日里也对丞相存有戒心。有一次,秦始皇到梁山宫,从山上见到李斯的车骑仪仗很是隆重,就表示不满。谁知道这话后来传到了李斯那里,李斯立刻削减车骑。当秦始皇再次见到李斯的车骑仪仗时,发觉已经减少了,马上意识到是有人向李斯泄露了自己说的话,就下令将当时在场的人全部处死。

秦王朝的兵权,理论上是交给太尉执掌的,然而事实上,秦的太尉形同虚设。据考核,秦代未发现有一人担任太尉之职,在重大军事行动中也从不见有太尉出场。秦始皇始终亲自控制着兵权。

此外,秦始皇又有意抬高廷尉的地位。廷尉为秦王朝最高司法官,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秦始皇,赋予廷尉很大的职权,以此威慑百官。如秦始皇二十六年,李斯身为廷尉就能同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一起,向秦始皇“上尊号”。由于地位显赫,所以后来当王绾提出分封皇子之议时,李斯能够站出来予以斥责。

秦王朝的“三公九卿”制。确立了古代中国的一种分权原则,比如,有人将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喻为中国的“三权分立”。但是要注意,这种分散的权力最后又都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权力之下。分权,是为了让百官公卿通过互相牵制,更好地服务于皇权,所以也就是为了更好地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