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王朝的求“同”去“异”-大秦王朝

时间:2024-07-17 22:17:08

统一王朝的求“同”去“异”

秦始皇消灭六国以后,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一系列措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化统一。从此,“大一统”就由一种观念变为现实;而与此同时,“大一统”的观念,又在新的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壁画书同文

统一王朝的求“同”去“异”-大秦王朝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刻款、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间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秦统一后,诏书发到桂林,当地人均不认识。于是,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籀文(又称大篆,系周代文字)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划简省的优点,创制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李斯、赵高、胡毋敬又分别用新颁布的文字,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作为儿童识字课本,向全国推行。

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新字体的特点是,将篆体圆转的笔画变成方形,字形扁平。这种文字书写起来更为流畅、快捷,很受欢迎,尤其是深得公文传抄者“徒隶”的青睐,所以很快流行开来,后人叫它为“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统一王朝的求“同”去“异”-大秦王朝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它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音亿,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用,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铜币圆形方孔,对应了古代“天圆地方”一说,并且在使用上有很大的方便。所以在我国货币史上,圆形方孔的钱币占据主要地位,通行时间也最久。

秦国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已在国内对度、量、衡的标准做过统一的规定。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单位为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诏书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发到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尺(1丈=10尺=100寸。合今230厘米)为步,240步为1亩。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大致不变。

车同轨

统一王朝的求“同”去“异”-大秦王朝

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行同伦

“行同伦”就是端正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这方面,秦王朝也给予相当的重视。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义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意谓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职,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则对当地盛行的淫洪之风,大加鞭笞。严令“禁止淫泆”,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大防不严的习俗。

秦王朝还在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名曰“三老”,这一制度为秦以后历代承袭,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色。《后汉书·百官志》说:“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意谓可为民效法的),皆扁表其门(在他们的门上制匾加以表彰),以兴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