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心中的大一统-大秦王朝

时间:2023-04-19 02:59:10关键词:学者,大一统,大秦王朝

学者心中的大一统

“大一统”的原意,是指尊崇一统,可到后来,它的含义衍变为指大而一统的一种局面。战国时候的一些学者,对大一统的局面做了不少规划和构想,从而形成了中国人有关“大一统”的一些基本观念。这里选择两种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学说,加以介绍。

《禹贡》的九州说

《禹贡》是列入儒家“六经”的《尚书》中的一篇,托名为大禹所作。不过,经过深入细致地研究以后,目前学术界倾向于认为此系战国后期人的作品。

《禹贡》说,大禹治水,将天下分为九州,即9个区域。它们是:

冀州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辽宁。

学者心中的大一统-大秦王朝

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

青州今山东、辽宁东部。

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

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

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

学者心中的大一统-大秦王朝

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

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

雍州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虽有“九州”之名,却无九州之实。战国以前,现实生活中也从来不存在九州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实行郡县制,也没有州制。所以,《禹贡》中的九州,是一个理想中的区域划分,是对“大一统”的一种向往和规划。

然而,包括《禹贡》在内的先秦著作中的九州说,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九州”成了“中国”、“天下”的代名词。而且,人们从此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九州”不可分。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就曾这样充满深情地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周礼》的建国之制

学者心中的大一统-大秦王朝

《周礼》,一称《周官》,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有关《周礼》的作者和时代,历来聚讼不已。然而经过现代学人郭沫若、范文澜、顾颉刚、杨向奎等的研究,已基本上可以确认《周礼》系战国时人所作(成书另当别论)。

《周礼》亦非某朝某王典制的实录,而是勾画了一种希冀能用之万世的“大一统”的国家政权模式。比如,它涉及到了有关国家政体形式的问题,包括:王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权力;国家权力的划分和各级权力主体的组织形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等。

《周礼》开宗明义:“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家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王者建立都城,辨别方向,制定宫室居所的位置,分划城中与郊野的疆域,分设官职,治理天下的人民,使他们都能成为善良高尚的人。于是设立天官家宰,率领他的部属,掌理天下的政务,辅佐王者统治天下。……)《周礼》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而将王定为一国之主和六官的统驭者。很显然,这个“王”的原型,出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也就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天子。

《周礼》六官之制,是设官分职的总框架,也是全书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体大思精,结构缜密:天子之下有大宰,大宰统领6官,6官之下有360属官。有总属,有分属,有当官之属,有冗散之属,条理清晰。大宰掌“六典”等10条官法总理朝廷、邦国,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寇等分奉教象、政象、刑象之法,各治一职,360官各有所司,互相配合和呼应,严密齐整。如此庞大而又整齐划一的官制,未必能在现实中推行,但确实表现出“大一统”的浑然气象。

所以,顾颉刚说《周礼》的中心思想“是组织人民,充实府库,以求达到统一寰宇的目的”(见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载《文史》第6期),确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