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联结四方的交通贸易网-大秦王朝

时间:2023-04-19 02:59:06关键词:战国时期,联结,交通,贸易网,大秦王朝

战国时期联结四方的交通贸易网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现实局面,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国用武力统一六国之后才开始形成的。但是,走向大一统的趋势,和对大一统的向往与构想,却早在战国即已出现。这些因素,在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为全中国的统一做好了准备,同时也加速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事业的步伐。

战国时期走向大一统的趋势,非常直观地反映在联结中原与东、西、南、北四方交通贸易网的形成上。荀子曾根据当时中原地区可以买到北方生长的犬马牲畜,南方出产的羽毛、齿革、丹青,西方特产的皮革、纹旄,东方生产的布帛鱼盐,而以为已经形成“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的新局面。下面就首先来看一下支撑这个新格局的交通贸易网络的大致情况。

战国时期联结四方的交通贸易网-大秦王朝

在齐国的东部,有以今天的平度、海阳、即墨、诸城、日照等为中心的一些商业集散点构成的贸易网。尤其在临海的今海阳一带,可能形成了当时齐国东部一个重要的海上商业中心。1972年,在海阳县小纪公社江各庄大队曾发现用木箱存放的齐刀币1800多枚。1979年,在日照城关公社、两城公社又发现各种齐刀币。这些线索证明,这一带是齐国东部的海上交通贸易重地,通过这些地方,齐国与东南的吴、越地区进行商业交往。

齐国的西部,有以今天的济南、历城、章丘等地为集散点构成的与中原各国贸易的商业网络。齐的北部有以牟平为中心的海上贸易集散地,主要与燕国进行商业往来。

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是当时齐国最大的商业集散地。据说,临淄有7万户居民;若以每户5口计,就有35万人之多。街上车水马龙,行人拥挤塞路。四方土特产、手工业产品齐集市上,行商坐贾,买卖兴隆,一派繁华景象。据考古探掘得知,当时临淄城的总面积达16平方公里,大小城门发现十多座。从临淄城的规模,可以感受到它有多大的辐射力。齐国就是以临淄为中心,与东部、西部、北部3个贸易网点,构成一个相当发达的商业、交通网络。

战国时期联结四方的交通贸易网-大秦王朝

在南方,楚国的城市也是频繁的商业交通的枢纽。楚国的大城,首推郢都(今湖北江陵),此外有鄢(今湖北宜城)、宛(今河南南阳市)、城阳(在今河南信阳地区)、陈(今河南淮阳)、上蔡(今河南上蔡)、下蔡(即寿春,今安徽寿县)、吴(今江苏苏州市)等。鄢是楚国的故都,汉水中游的枢纽。宛是汉水与方城(我国古代九塞之一,其城由今河南方城县北至邓县)之间的要冲,有发达的冶铁业。城阳是淮水上游的咽喉。陈、上蔡、下蔡、吴,是陈、蔡、吴3国的旧都。

考古发现的天平、砝码、钱币和舟节、车节(免税经商的凭证,同时规定商船、商车行经的路线和到达的地点),透露出楚国的贸易和交通的繁荣景象。

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琉璃珠,多有蓝白色圆圈纹,即所谓“蜻蜓眼式”,酷似西亚和南亚的琉璃珠,而全无楚风。这似乎又昭示着楚国与南亚有商旅往来。

燕国的辽西郡是中原各国与东北及今日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交往的必经之路。1949年以来,曾经在旅顺、大连、营口、锦州、抚顺、沈阳等地先后发现过不少刀币与布币。这是当时商业交往活动留下的明证。其中今日的朝阳地区,更属燕国从内地通往今东北的交通要道。1961年,在朝阳七道岭发现过用陶瓮存放的货币,计有十多斤重,其中除燕的“明刀”外,还有“安阳”布币、“平阳”布币。这就清楚地反映出,在中国北部,当时存在着一条由燕通过今朝阳到东北各地的商业交通网道。在这条商路上,有从三晋地区来的商人。

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可知当时中原地区的人民对今天的新疆以至中亚地区已有相当认识,这当然与这两个地区的交通往来密不可分。那时,内地的丝绸、布帛和其他手工业产品,通过秦国和赵国,溯河而上;或经过河西走廊,辗转运往新疆、中亚地区。1965年在新疆阿勒泰县发现了一面战国时期的青铜镜,就是内地传去的。大西北的土特产,也源源不断地传到内地,最著名的要算是屡见于文献记载的“昆山之玉”了。据《史记·赵世家》,苏厉在给赵惠文王的一封信中说:如果秦国出兵切断恒山一线,则“昆仑之玉”就不能转运到赵国了。

战国时期联结四方的交通贸易网-大秦王朝

韩国地处中原腹地,是南北商旅和贸易往来的中转站。韩国有许多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如屯留(今山西屯留西南)、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其中宜阳地方八里,是当时北与赵国上党郡,南经南阳郡与楚国联系、往来的交通要道。

总之,战国时期,东、南、西、北、中四面八方的联系和交往已经相当频繁,各地物资彼此得到交流,商人们在交通线上往来不绝,从前那种各地区间比较闭塞的局面已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