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招揽宾客:大开秦国养士风
秦国统治集团向来重视任用外来人才。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大批秦地以外的有识之士投奔秦国,并得到重任,如穆公时代的晋人百里奚、戎人由余。进入战国时期,仍有山东国家的人士不断入秦,像商鞅即从卫国而来。可以说,正是由于春秋战国数百年间,秦以外各地、各族人士的不断融入,才使秦地人口素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商鞅变法之后,由于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大大地削弱了信任、重用宗室贵族成员的传统,特别是奖励耕战政策行之有效,国势蒸蒸日上,秦国更是吸引了大批东方国家的有识之士。
但是,在长期吸收外来人才的过程中,秦国一直是有所选择的。选择的标准越到后来越明确,就是欢迎持法家观点的人物,排斥其他观点的人。商鞅变法时焚烧《诗》、《书》,对“诗书辩慧者”(即从事文教活动的)和“言谈游士”加以压制。难怪荀卿游秦国,就指出:秦国“无儒”。
法家当然也是士的一种,但士是一个品类繁杂的群体;也惟有包括各种流别的人物在内,才会构成一个活跃的士的阶层。在吕不韦入秦以前,秦国一直没有形成这样的士阶层,当然,也更无人大张旗鼓地“养士”。
吕不韦当政期间,一改过去的人才政策和文化政策,而采取一种兼容并蓄的做法。在他出任相国之初,就在相府内建造了数以千计的高堂广舍,厨房内延聘了众多的名厨,首都和边城墙上挂起告示:欢迎各国和国内士人到相府做客。
吕相府招揽宾客的告示发布以后,天下士人纷涌而至。由后来成书的《吕氏春秋》看,汇聚到吕不韦门下的,包括儒、道、墨、阴阳、法、纵横、兵、农、名诸家门徒,另外还有一些思想博杂的人物。他们的到来,使秦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有所改观。
吕不韦在秦养士,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1他自己并非秦人,却官至丞相。这对秦以外希求功名之士,具有极大的诱惑力。2吕不韦大权在握,既可为供养食客提供便利,又不致引起别人的嫉恨和反对。3在兼并战争中,秦国正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出,秦国削平群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没过多久,投到吕不韦门下的食客就达3000人之多。
这3000人的名字,绝大多数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被人所知。但有一个人,却在秦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直到今天,他还时常被人提及,那就是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