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清除吕不韦集团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秦始皇)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坐,即连坐。吕不韦因嫪毐叛乱而受连坐,被免去相国一职。
《史记·吕不韦列传》则载: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事连相国吕不韦。”
很清楚,秦王政在处置嫪毐势力集团的同时,也向吕不韦开了刀。具体时间,据《秦始皇本纪》,是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亦即平定嫪毐之乱的次年。而据《吕不韦列传》,秦王政在“九年四月”赴雍城加冠以前,已开始调查嫪毐的罪行和种种劣迹,并牵连到吕不韦。由《吕不韦列传》可以理解,为什么在镇压嫪毐的叛乱活动中,秦王政起用了在史籍中很少留下事迹的左相昌平君和昌文君,而没让声名赫赫的右相吕不韦出马。
吕不韦为何受牵连,《史记》没有明言,但从《史记》的上下文以及当时秦国的具体情况看,答案似乎不难寻找:
1假宦官嫪毒是吕不韦一手炮制出来的;
2秦法规定,任人不当者,要受处罚,作为嫪毐的荐举人,吕不韦当然难辞其咎;
3或许,吕不韦与太后私通一事也已败露。
总之,《史记》告诉人们,吕不韦是受连坐而被罢相的。兴许,当初秦王政正是如此宣布的,而司马迁不过是做了一个实录。然而,事情却远非如此简单。在秦王罢吕相的背后,实在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对这个问题,我们将放在下面再谈。这里,还是先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将秦王政如何处置吕不韦继续说下去。
吕不韦被免除相权,但仍然是文信侯,并拥有洛阳的10万户领地。战国后期,秦国给功臣和贵族所赐的封地,都是供给衣食租税的领地。拥有该领地的王侯贵族不必亲自到达那里,而只需居住在京城,坐食领地上的收入。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吕不韦接到秦王政的命令:“就国河南。”秦王政要吕不韦离开京城住到河南洛阳的领地。
被逐出咸阳的吕不韦心绪如何,又有何作为,史料无载。《史记》只提到一年多后,在通往洛阳吕不韦领地的道路上,纷纷不断地来往着东方各国的宾客。这自然让秦王政非常不满,于是给吕不韦下了一道诏令: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令你与全家徙居蜀地。”
仲父,意即叔父。春秋时期著名人物管仲相齐,桓公时曾称“仲父”,管仲辅佐桓公实现了霸业。吕不韦在年幼的嬴政面前加予自己这样一个称号,显然是以管仲自居,同时,又表露出他与嬴政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所以嬴政在诏书中会提到“君何亲于秦”)。现在,大权在握的秦王政给吕不韦做了一个全盘否定的结论:你对秦廷既“无功”又“无亲”。所以,应逐出河南,徙居到偏远的蜀地。
迁至蜀地的吕不韦,于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饮鸩而死”。
然而,风波并没有就此平息。
吕不韦在蜀地下葬后不久,他的尸体被人窃走,并不远千里地运至洛阳北邙山下,重新埋在吕不韦从前的领地内。这“窃葬”一事,系由吕不韦生前的门下“舍人”、宾客和忠于他的故旧干的。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还提到,参与“窃葬”的,有数千人之多。
秦王政震怒。他颁布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处罚令:
“凡参与窃葬的非秦国人,全部逐出秦国;是秦国人的,并且爵位在六百石以上的,处以削爵、流放之刑。未参与窃葬、爵在五百石以下的原吕不韦舍人,不夺爵,但要流放。”
这道命令其实是为了彻底清除吕不韦生前培植起来的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而发布的。不仅狠狠打击了参与窃葬的吕党分子的气焰,还严惩了其他没有参与窃葬的原吕不韦的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