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将电作为一种信息传媒利用的是电报。早在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时,安培就试制过一种电报。他用26根导线连接两处26个相对应的字母,发报端控制电流的开关,收报端的每个字母旁各有一个小磁针,可以感应出连接该字母的导线是否通电。最初的电报就是通过这种电磁方式来完成信息传递工作的。
美国物理学家亨利在电报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电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电流太弱,很难将信息准确传递到较远的距离。亨利创造性地提出在线路的中间加装电源,采用接力的方式传送信息。
进一步的改进是由美国人莫尔斯做出的。他被称为美国的达·芬奇,是一个兼艺术家和科学发明家于一身的人物。他本来是一位画家,搞发明只是想获得一笔丰厚的收入,以保证他全力以赴从事艺术创作。但收入迟迟没有到来,他本人反而陷入电报的发明和改进之中不能自拔。为此他结识了美国著名物理学家亨利,从他那里学得了基本的电报理论和技术。后来,莫尔斯又改革了字母发报方式,发明了一套新的莫尔斯电码。新电码废除了26个字母符号,只由点和横两种符号组成,大大简化了电报系统。
1844年,莫尔斯鼓动美国国会架设了一条由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5月21日,电报线路开通,第一条电报线路在美国诞生。莫尔斯在华盛顿写下了第一份电报的电文:“上帝究竟干了些什么?”当时民主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巴尔的摩召开,会议决定的总统候选人名单很快就传到了华盛顿,令美国政界人士大为震惊。一时间,莫尔斯的电报房被好奇的人们所包围,大家都想看一看这神奇的传媒。
在莫尔斯的示范下,美国各地掀起了建设电报线路的高潮。从此,电报由实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由于电报通信明显的优越性,各国起而效之,1846年,英国成立了第一家电报公司。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欧洲各大城市均办起了电报公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电报事业也提上了日程。1847年,英国和法国在英吉利海峡铺设了第一条海底电缆,沟通了两国的电报通信。1856年,更长的海底电缆在大西洋底铺就,英美两国之间也建立了电报通信网。
此前全部的通信都通过邮路传送,邮递就等于通信,信息的传播速度完全取决于信使坐骑的速度。英文communication既指通信也指交通运输。电报的出现宣告了通信与邮政的分家,也宣告了“瞬间通信”时代的到来。
饶有兴趣的是,在电报线路的开发高潮中,纽约市政当局曾经担心电报是否会对公众产生某种难以确定的危险。确实,在电报刚刚发明的时候,电学理论尚未完备地确立,关于电的本质人们还难以理解。什么是电?它究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它会有这样神奇的功能?人们觉得神秘莫测。据说,当时住在电报电路附近的人对电报线非常敬畏,特别是大风吹过电线所引起的呼啸声更是令人惊恐莫名。据说还有人不相信电报传输信息的速度如此之快,打赌说他最好的马队比电报更快。
电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之中,但它看不见摸不着。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威力无比——有许多人被电死了。它现在暂时被我们控制住了,但人们不知道它会不会像一个狡猾的仆人,有朝一日反咬主人一口。当然,更多的人则欢呼瞬间通信时代的到来,认为它使世界大同成为可能。
莫尔斯已经预见到地球村的出现。他说:“不久大地将遍布通信神经,它们将以思考的速度把这块土地上的消息四处传播,从而使各地都会成为毗邻。”电报的电脉冲传遍全美国各地,就像动物的神经一样。确实,通信网成了现代社会的神经网络,如同交通成为社会的大动脉一样。
电报一开始所引起的反响是乐观的、进步的,人们认为它将使人们之间的沟通、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更为容易,使幅员辽阔的国土上的人们更能团结如一人。
只有一人对电报持反对态度,那就是自然主义作家亨利·梭罗。他在《瓦尔登湖》中颇为尖刻地说:“我们急忙忙要从缅因州筑一条磁力电报线到得克萨斯州;可是从缅因州到得克萨斯州,也许没有什么重要的电讯要拍发……我们急急乎要在大西洋底下设隧道,使旧世界能缩短几个星期,很快地到达新世界,可是传入美国人的软皮搭骨的大耳朵的第一个消息,也许是阿德莱德公主害了百日咳之类的新闻。”梭罗敏锐地意识到,电报也许并没有解决从未解决的人类之间的沟通问题,它只是进一步掩盖了这种未沟通。它高效率传播的只是无聊的信息。
电报的出现使报纸的时效性真正确立起来。从前的报纸所报道的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以时事评论居多。电报还使报纸在获取新闻方面变得平等起来。然而,早期对电报的反省也是对时效新闻的批评,即认为不停地传播片段的新闻和不完全的信息,会破坏人的理解力。那种即时的消息并不能形成对时代的一种正确的理解,日常的琐事被充分放大,而时代本质的东西被忽视和遗忘。当时持批判态度的人们这样看:“电报新闻的草率和浅薄正在腐蚀着阅读这种新闻的人们的思想,损害人们持续的思索和专心一致的精神力量,降低人们的欣赏情趣。它们向人们呈现出被放肆歪曲了的社会现象,把大量恐怖事件日复一日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们把全世界的欺骗、堕落和罪恶昭示给人们,他们的文章使人们淹没在各种变态的事物之中。这种读物只有使人心变得冷酷,使良心失去敏锐的感觉,以至于不再感受到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