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定律加上一定条件下的动量和活力守恒原理,可以十分有效地解决质点力学问题。但是牛顿的矢量方法在处理多质点、多约束、非直角坐标系等复杂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18世纪的数学家们创立的分析力学,以先进的数学工具重新表述了牛顿力学体系。分析力学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以更为普遍的原理代替牛顿定律;第二,以“能量”和“功”等标量函数代替力和动量这样的几何矢量;第三,引入广义坐标,化欧氏几何问题为纯代数问题。
第一个值得一提的普遍原理是虚位移原理,是由丹尼尔·伯努利的父亲约翰·伯努利于1717年的一封信中提出的。对在任一组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的物体系统来说,我们可以假定它有一个小小的位移,显然随之每一个力的作用点都会相应有一个小小的位移,那么各个力与其相应位移的乘积之和应该为零。这个假定的小小位移就是虚位移,而这个原理就称为虚位移原理。后来人们知道,力与位移之乘积实际上就是功,因此虚位移原理后来也被称为虚功原理。
第二个普遍原理是达朗贝尔原理。达朗贝尔是一个私生子,出生后不久就被遗弃在圣让勒朗教堂。他被一对制玻璃工人夫妇收养,并随他们姓了达朗贝尔。长大后,他的生父出资让他受教育,结果他在数学和哲学上显露出惊人的才能。他的生母试图与他相认,他回答说:“玻璃工人的妻子才是我的母亲。”达朗贝尔是当时法国学界的活跃人物,他与狄德罗一起主编《百科全书》,并撰写了“前言”等重要条目。1743年,年仅26岁的他发表了《论动力学》,提出了分析力学中极为重要的达朗贝尔原理。正像虚位移原理处理静力学问题一样,达朗贝尔原理处理动力学问题。他把作用于物体系统所有质点的力分解为外力和内力。内力相互抵消,对整个系统的运动没有影响,而加于每一质点的外力就可以看成独立的决定该质点的运动。他把这一原理做了大量的运用,其中包括用于流体运动。
第三个普遍原理是最小作用原理。欧拉和莫培督均对这一原理做出了贡献。欧拉出生于瑞士巴塞尔,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数学才能。在巴塞尔大学就读时,约翰·伯努利是他的数学老师,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位数学奇才。伯努利家族后来应邀去了新成立的圣彼得堡科学院,他们也为欧拉在那里谋了一个位置。欧拉因而在圣彼得堡结婚生子。1741年至1766年间,欧拉曾经应邀到柏林科学院任职,但由于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相处不好,最终又回到了圣彼得堡,并在此宁静地度过了一生。计算、运演之于欧拉,就像是一位作家给朋友写信般轻松自如。后人评论说:“欧拉计算毫不费力,就像人呼吸,或者鹰在风中保持平衡一样。”据说,他常常怀抱自己的婴儿写作数学论文。还据说,仅仅在家里人两次喊他吃饭的间隔里,他就写出了一篇数学文章。他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心算本领。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后不久,他就双目失明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数学创造工作。那个时代全部的数学公式都在他脑子里。他完全靠心算部分解决了极为复杂的月球运动问题,而这个问题当时还没有一个明眼人能够解决。
欧拉把他的数学才能广泛播撒到他碰到的每一个应用问题上。他所发明的变分法直接孕育了力学中的最小作用原理。所谓最小作用原理,是指自然界的结构总是取一种最经济、最简便的方式。光线以直线的方式传播就是最小作用原理的一个直观体现,因为直线是最短的路径。法国数学家莫培督最早在力学上提出这一原理。他把“作用”定义为“质量、速度和所经距离的乘积的积分”,并且认为,在孤立系统中这一积分必定取极小值。用这个原理,莫培督证明了光的折射定律,而从前他是不相信这条定律的。欧拉十分赞同莫培督的这一原理,认为上帝在创造宇宙时必定是按照这个原理进行的。欧拉证明了,对于沿着平面曲线的任何运动,莫培督意义上的“作用”确实是最小的。
分析力学最终的成就是拉格朗日方程。拉格朗日被拿破仑称为“数学科学高耸的金字塔”,被腓特烈二世称为“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他虽然生于意大利的都灵,但祖上是法国人。他的父亲本来非常富有,但搞投机买卖破产了。拉格朗日后来说:“要不是我一无所有,我可能就不会搞数学了。”
拉格朗日早期对古典文学感兴趣,当然也因此接触到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的几何学著作,但未有特殊的印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哈雷的一篇关于微积分计算方法优于几何方法的文章,顿时被迷住了。很快,他通过自学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分析,并于16岁时当上了都灵皇家炮兵学校的数学教授。他指导那些比他都大的学生们研究数学,并成立学会、出版杂志。这个学会后来发展成了都灵科学院。这个时期,他已经在构思他的“分析力学”:由分析的方法推出包括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在内的所有力学。他对变分法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分析力学的重要工具。
拉格朗日将自己关于变分法的论文送给欧拉。欧拉当时也正在研究变分法问题,为了让这位年轻的数学家获得他应得的荣誉,欧拉谎称自己还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并鼓励他尽快发表论文。直到拉格朗日的文章发表后,欧拉才发表自己的论文。
1766年,拉格朗日应腓特烈二世邀请,来到柏林就任科学院的物理—数学部主任,并在那里结婚。在柏林的20年间,除了大量的数学研究工作外,他还完成了他的杰作《分析力学》,但直到他已离开柏林的1788年书才正式出版。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了,外籍科学家受到冷遇。拉格朗日应路易十六之邀于次年到达巴黎,在巴黎科学院继续从事数学研究。那时他已经50岁了,正处在声望的顶峰,但却因长期过度劳累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一度,他对数理科学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说牛顿不仅是天才,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幸运的人。宇宙体系只可能被发现一次,而这一次就让他碰上了。他还说,数学辉煌的时期已经过去,下一阶段是物理学和化学等实证科学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当然这种说法太悲观了。牛顿之后,爱因斯坦又对宇宙体系做了一次惊人的发现,而拉格朗日之后,数学也并未停滞不前,相反,在高斯、阿贝尔、伽罗华、泰勒和柯西等人的手中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法国大革命时期,拉格朗日没有受到什么冲击。他曾试图保护拉瓦锡,但未能成功。1795年,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创办时,他被任命为数学教授。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创办时,他又被委任为第一位数学教授。与当时其他著名科学家一样,他也是革命时期组建的计量委员会的委员。由于拉格朗日的坚持,长度度量衡选择了十进制,而当时有许多人主张用十二进制。
在《分析力学》中,拉格朗日提出了著名的拉格朗日方程。由虚功原理和达朗贝尔原理,可以得到所谓的“力学普遍方程”。在此基础上,拉格朗日进一步引进了广义坐标、广义速度和广义力,将力学普遍方程改造成拉格朗日方程。这个方程相当于牛顿第二定律,但它更加普遍化、数学化,几乎适用于一切力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