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发明与西传

时间:2024-07-04 16:26:03

要明白纸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何等意义,只要回顾一下在没有纸的年代,文化的积累和传播有多困难就行了。各个古老的文明都有与其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书写材料。古代埃及人用的是天然生长的植物纸草,但它容易发脆断裂,用它书写的作品不容易长期保存。希腊人用羊皮作为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产量有限,不能广泛地使用。巴比伦人把文字刻在泥板上,但泥板笨重,不宜记录大量知识。印度人用白桦树皮或多罗树的树叶作为写字材料。多罗树又叫贝多树,用这种叶子写成的佛经叫贝叶经,这些材料与纸草一样不便保存。在纸出现之前,中国人先是把字刻在龟甲和动物的骨头上,那时候的文字因而也被称为甲骨文。后来把文字铸在青铜器上,该文字因而被称为“金文”或“钟鼎文”。再以后比较流行的是将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把这些刻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册,是为竹简。比起甲骨和青铜器,竹简更方便而且能写上许多文字,但依然笨重。据说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人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两个身强力壮的人都很难搬动此信,因为它用了整整3000根竹简。汉武帝花了两个多月才读完。与竹简同时使用的还有丝帛,但帛与羊皮一样太昂贵,一般人用不起。所有这些纸发明之前人类所使用的书写材料,不是笨重不便,就是昂贵不能普及。它对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所造成的困难是不难想象的。

纸的发明与西传

中国人自古养蚕种桑,用蚕的茧丝制造华贵漂亮的丝绸。正是在处理茧丝的过程中,纸作为一种副产品被发明出来。为了充分利用材料,工匠们一般用好的茧子抽丝,而差的茧子用漂絮法做成丝绵。方法是,先将茧用水煮沸,然后放在浸在水中的篾席上反复捶打、漂洗,一旦蚕衣被捣碎、散开成丝絮即取下来。但这时,篾席上往往还残留着一层薄薄的絮片。古人发现,絮片晒干后可以写字,便推广开来。这种絮纸是纸的原始形态。

絮纸只是丝织品的副产品,其原料仍然不太丰富。秦汉时期,人们发现了制作麻料衣服的副产品即植物纤维纸。它原料丰富、便宜,很快就流行起来了。1957年,中国考古学家在陕西灞桥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批纸的残片。经检测,其原料是大麻纤维,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40年至前87年。这批残片就是举世闻名的灞桥纸,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纸张。

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蔡伦是一位太监,专门负责监制皇宫用的器物。据说他勤于钻研,经常与皇宫工场中的造纸工匠一起讨论造纸技术的改进,最后终于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为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公元105年,蔡伦正式将这种纸献给朝廷,从此在全国推广,人称“蔡侯纸”。

蔡伦之后,造纸技术不断改进,造纸业也成为一个大的行业而在全国繁荣起来。唐朝已经出现了多种名贵的纸张,如北方的桑皮纸、四川的蜀纸、安徽的宣纸以及江南的竹纸等。到了宋代,纸的品类和用途更多,材料来源更广。明代宋应星在其名著《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造纸的一般工序和相关技术。

我国纸张和造纸技术的西传几乎与纸的发明同时。这种方便而价廉的书写材料的好处显而易见,所以“蔡侯纸”发明不久就流传到西域。唐初(7世纪中叶),当阿拉伯帝国的势力扩张到与我国西部接壤时,纸也传到了阿拉伯。公元751年,大唐帝国与阿拉伯(我国史称大食)帝国在怛罗斯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开战,结果由大将高仙芝指挥的中国军队大败,大批士兵被俘。这批俘虏中恰好有许多造纸工匠。11世纪的阿拉伯著名作家塔阿里拜(Thálibi)根据前人的著述写道:“造纸术从中国传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是由于被俘的中国士兵、俘虏中间,有些能造纸的人,由是设厂造纸,驰名远近。造纸业发达后,纸遂为撒马尔罕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出口品。”中国的造纸术就这样进入了阿拉伯境内。8世纪末,巴格达开始建立造纸厂。随后造纸业在大马士革盛行,欧洲一直由此进口纸张。再后来,造纸术也传到了欧洲。西班牙和法国于12世纪,意大利和德国于13世纪相继建立纸厂,16世纪造纸厂遍及整个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