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华夏建筑

时间:2023-12-13 21:29:02

建筑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科技水平和审美态度。中国古代建筑在技术上达到过很高的水平,在建筑式样上独具特色。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历史悠久的赵州桥以及代表各时代建筑最高水平的宗教建筑和皇宫,都是华夏建筑的精品杰作。

中国古代华夏建筑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东起渤海之滨的山海关,西止甘肃的嘉峪关,全长4200多千米。长城本是防止外敌入侵的卫护性建筑。早在战国时期,各国就各自修建自己的卫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止北方匈奴人的军事侵扰,开始修建统一的长城。以后历代都在此基础上重新修建。明代在1368年至1500年间对长城做了一次规模浩大的重建,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次重建的长城。以前的长城一般用泥土或石头砌墙,明代开始将大部分城墙都用砖头或石块镶砌,使之更加牢固。长城大多修筑在地形极其恶劣的地方,要建成坚固耐久的防御工事,需要极高的工程技术。今天的游客到八达岭看那在崇山峻岭间蜿蜒起伏的长城,不能不惊叹我国古代设计师和工匠高超的建筑水平。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我国河北省赵县城南的洨河之上,建于公元590年至602年,是隋朝石匠李春的杰作。它是一座单孔弧券桥,净跨度37.02米,而拱矢只有7.32米。没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这样的坦拱桥一般是很难造出的。它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在主跨两肩上各造两小拱,以备洪水来临时增加泄水量,减小对桥体的冲击力。实际上,加两小拱还可以减轻桥体自重,减少对主拱的压力。这种“敞肩拱”结构是世界造桥史上的创举,欧洲直到14世纪才开始出现。由于结构合理,施工精良,赵州桥历时一千多年仍保存完好,堪称世界奇迹。

三国时期佛教在各地盛行,佛教建筑也开始兴起。寺庙与宫廷建筑基本类似,但增加了佛塔。北魏时期,佛塔一般建在寺院中心,唐代则将大佛塔建在寺庙前面或侧面,形成塔殿并列的局面。再以后,佛塔超出佛教的范围,成了人文景观的一部分。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嵩岳寺塔。它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南麓,高40多米,15层,是一座砖塔。此塔建于公元500年左右的北魏时期,已历时1400多年,地震和风雨都没能摧毁它。唐代的塔主要是木塔,均未留存至今,但有一些较小的砖塔幸存。宋代开始流行砖塔,大多呈八角形,个别为六角形或方形。这个时期塔内结构极为考究,有壁内折梯式、回廊式(如苏州大报恩寺塔)、穿壁式(如九江能仁寺塔)、穿心式(如定县开元寺塔)、旋梯式(如开封佑国寺塔)。这些结构使塔壁、楼层和塔梯相互连接,结成一个牢固的整体,是佛塔建筑史上的重大创新。建塔的材料也变得多样化,既有纯木制,也有砖木混合、砖石混合、纯砖制和纯石块制。现存木塔当以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最为著名。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结构高层建筑,高达67.31米,建于公元1056年,历900多年风风雨雨和元明两代多次地震而不毁。

佛教建筑另一大类别是石窟寺,它们一般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气势浩大、造型独特。最著名的有云冈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和龙门石窟,大都建于公元5世纪中叶至6世纪末期。它们的一般结构是前部开门,门外是木结构,后壁雕刻出一个巨大的佛像,左右则雕有较小的佛像。洞壁上通常刻有大量反映宗教故事和社会生活的画面,具有极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这一风格大概在汉代就已成形。公元1100年,宋代建筑师李诫编成《营造法式》一书,对传统的建筑技术做了总结。该书共36卷,对中原地区官式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都给出了条例性的规范,表明宋代建筑技术开始标准化。明代在北京修建的皇宫即故宫,是传统木结构建筑技术的最高体现。它修建于1406年至1421年,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有房屋近万间。故宫被高达10米的紫禁城围住,紫禁城又被一条宽约52米的护城河所环绕。整个故宫建筑群布局严谨,由前部的外朝和后部的内廷组成。外朝是皇帝治理朝政的主要场所,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太和殿最大,高26.92米,东西宽63.96米,南北进深37.2米,用了72根高14.4米、直径1.06米的木柱作为支架,是“抬梁式”结构的代表作。三大殿分别位于一个等高(8.13米)的基座上,显得气势宏伟。内廷是皇帝和后妃的住所,有乾清宫、坤宁宫和东西六宫,还有一个御花园。整个建筑群显得宁静、优雅。故宫中所使用的木材大都是从边远省区的崇山峻岭中砍伐来的,石料则采自北京北部的山区。有些巨石重达数百吨。运输这些建筑材料除了动用大量的人力,还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壮丽辉煌的故宫是中国古代工匠聪明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