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公历直接来源于儒略历。所谓儒略历是以罗马统帅朱利亚·恺撒之名命名的一种历法,我国前辈天文学家将朱利亚译成儒略,故此名沿用至今。
古埃及人一直采用阳历。他们很早就发现一年的长度为365天,因此,埃及人一年12个月,每月30天,外加5天作为年终节日。虽然他们知道一年的实际天数比这要多一点(四分之一天),但保守的僧侣阶层还是坚持每年365天,这样,每四年就少了一天,1460年后才与太阳的实际位置相吻合。
希腊人的历书受希帕克斯的影响,坚持用阴历,即用月亮的周期作为历年的标准,再加上默冬周期作为太阳年与太阴月的换算规则。总的来说,希腊传统的阴历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恺撒征服埃及后,带回了埃及的阳历。原来的罗马使用的也是阴历,十分混乱,有时与太阳历相差几个月,以致春秋难分。亚历山大里亚的希腊天文学家索西吉斯建议恺撒改用埃及现行阳历,并且注意四年置闰一次。恺撒接受了建议,决定在整个罗马推行阳历。此历规定,每四年中前三年为平年,每年365天,第四年为闰年,一年366天。一年12个月,单数的月份31天,为大月,双数的月份30天,为小月。恺撒的生日在7月,为了体现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严,他要求这个月必须是大月,天文学家于是将单月定为大月。6个大月6个小月使平年多出了一天,只能从某一个月中扣除一天。当时罗马的死刑都在2月执行,人们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一个月,所以从这个月减去一天。恺撒去世后,他的外侄孙屋大维继位,这位屋大维的生日偏偏在8月,他也要摆一摆谱,所以下令将8月定为大月,并且从8月以后双月定为大月。这样一来,一年就有7个大月,又多出一天,再从“不吉利”的2月减去一天,使它成为28天。每逢闰年,将2月加一天,变成29天。
儒略历是阳历,它比较精确地符合地球上节气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很有利,所以很受人们欢迎。公元325年,基督教罗马教皇规定儒略历为教历。实际上,儒略历并不十分精确,它以365天为一年,比实际回归年要长0.0078天。这个差别不是很大,但时间久了,就显出来了。到了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宣布改革历法时,日期已比实际上多了10天。在儒略历的基础上,教皇颁布了新的历法,称为格里高利历。它与儒略历主要的不同有两点:一是去掉了10天,将公元1582年10月5日直接变成15日;二是逢百之年只有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算闰年。我们今日的公历就是格里高利历。我国从民国元年即1912年开始采用格里高利历,但同时保留我国自己的阴阳合历即农历。
历法的统一也是大一统国家政权有效施政管理的要求。像罗马帝国这样大的版图,命令要准确地上传下达,没有高度统一的历法是不可想象的。儒略历的诞生可以说是罗马时代比较重要的科学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