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色将其显突性并不归于感觉本身的性质,而是归于外部环境,也即与感觉性质没有任何关系的外部环境。从主观上讲,每一种色彩印象都是一种简单的性质,与其最近的“毗邻”很相似,但是,这种相似是由于颜色系列中色彩连续性的缘故。这一连续性的事实把我们引向另一个论点,对于这种论点,上述讨论过的两种色彩理论完全不予考虑——这个论点便是光谱上两种终极颜色彼此之间的关系。红色与紫色在所有色觉中并非是最为不同的,正如它们在色谱上的空间位置可能使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恰恰相反,它们像任何两种颜色可能相似的那样十分相似。这里,色觉和明度觉再次表现对立。在一种情形里,振动率的最大差异产生类似的主观结果;而在另一种情形里,光强的两个极端与感觉的对立性质(黑与白)相对应,整个系列的明度觉以连续的渐进方式排列在黑与白之间。现在,不论我们采纳哪种假设,我们公正对待所有这些感觉特性,除了考虑颜色混合的定律以外。记住这一点,我们便得出了类似于下述理论的东西。
我们可以假设,每一种视网膜的光刺激是由两种独立的成分组合而成的——一种是色彩刺激,另一种是明度刺激。明度刺激或者说“非色彩”(achromatic)刺激可以通过自身而发生。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便感觉到黑、白或灰色。颜色刺激或者说“色彩”刺激始终意指非色彩的呈现。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根据相伴随的非色彩过程的强度,我们感觉到饱和的(saturated)或白色的色彩。后者的这些差异,我们可以认为最终是由光的强度的客观差异决定的。它始终由两种性质上对立的部分过程(part-process)组成,一种过程是由光相伴随的刺激,并且与白色感觉相对应;另一种过程则伴随着刺激以后视网膜的复原(recuperation),并且与黑色的感觉相对应。你们可以观察到,这种复原的部分过程,不仅在视觉器官完全不受刺激支配时存在着,而且还伴随着更为适度的刺激,如同在分解化学化合物的复原方面受到刺激的物质的反应一样。在刺激十分微弱的情况下,它的强度甚至可以超过其他部分过程的强度——也即刺激的强度。我们可以用一根直线来描述明度感觉的系统,直线终止于黑与白两端,并且深灰、灰和浅灰的各种阴影沿着直线的长度排列,也即以它们多种多样的但完全连续的分级排列着,正如图11所示的直线那样。对立的过程由垂直线表示,刺激过程的强度由上升的垂直线的长度表示,而复原过程的强度则由下降的垂直线的长度表示。在绝对黑色的地方,刺激值必须被视作是零,这时复原则处于其最大值;在最明亮的白色处,复原处于最小值,而刺激位于最大值。每一种中间的明度觉含有两种过程的混合。例如,与一种中间的灰色相对应的整个生理过程,是由一种aw量值的刺激和as程度的复原组成的。这两过程并不彼此抵消,而是相互混合,结果灰色的感觉是黑白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且与两者的关系相等。
如果我们试图在色觉的主观特征基础上为色觉构筑一个类似的几何图解,那么我们必须以曲线取代直线,它的两端必须近似,以表示红色和紫色的主观相似性。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圆圈,作为所要求的描述的最简单的线条。于是,如图12所示,所有的饱和色(saturated colours)可以沿着圆的周边进行排列。但是,由于太阳光谱的颜色在红和紫中间留下一个空缺,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引进紫红色来填补这个空缺。紫红色是由红与紫的混合而获得的,它浓淡不同地存在于这两种颜色之间。色彩的刺激过程,根据感觉和生理刺激平行的原理,必须被认作是周而复始的或周期性的。由最为快速的振动在视网膜里建立起来的过程,肯定与由最缓慢的振动产生的过程十分相似。你们可以在八音度(octave)中找到类比性。尽管基音(ground-tone)比半音标尺(chromatic scale)上的任何其他音调离八音度更远,然而,这两种音却比其他任何两种音在乐音特性中关系更接近。确实,这可能不仅仅是一种类比。八音度的振动率是基音的两倍,在光谱的极端紫色的一端,光线的振动率则近似于红光振动率的两倍。与此同时,由于光的条件和声音刺激的条件在其他一些方面是如此不同,以至于偶尔想去发现中间色的系列中是否有音调标尺的基本音程——五音,四音,2/3音,等等——的物理相关和感觉相关,结果在每种情形里均告失败。
颜色和音调之间的巨大差别(正是由于这种差别,阻止了任何一种这样的试图获得成功),可以在光和声波之混合的不同效应中十分清楚地看到。当我们将声波混合时,我们获得一种复合感觉,它由许多同时可辨的要素组成,正如它包含连续可辨的音调一样。但是,当我们将光波混合时,我们则总是获得一种简单的感觉。白色(由太阳光谱的所有光线构成)如同任何颜色一样简单,它只包含一种单一的波形式。
光觉的这些特征把我们引向两个具有普遍重要性的事实,它们必须由那些与终极的光谱颜色的主观相似性相等的色彩刺激理论加以考虑。首先,可能有两种相邻颜色的混合替代了任何一种单色(它存在于这两种相邻的颜色之间)。例如,我们可以从红与黄的混合中获得橘黄,从橘黄和黄绿的混合中获得黄色,从黄绿和绿蓝的混合中获得纯绿等。其次,以正确比例相混的主观上相对的任何一种颜色为我们提供了白色感觉,这两种颜色是互补的颜色。第一个事实表明,视网膜的刺激过程不是连续的,而是分级的(graduated)。对于任何一种特定振动速度的等级运作来说,可以被两个距离它不远的其他等级的相互补充活动来取代,其中一个速度较小,另一个速度较大,两者结合起来产生中间的结果。第二个事实,像彩色线条周期发生的过程一样,证明颜色刺激是一个循环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每种形式与一种相对的形式相关。结果,当这两种刺激同时发生时,它们相互抵消,只在感觉中留下相伴的非彩色的刺激。我们可以在图解中(图12)将这种情况表述出来,也即在圆的周围将颜色作这样的安排,以便使每一种互补的对子彼此之间直接相对立,而且可以用一根穿过图解中心的直线把它们联结起来。在圆的中央,我们放进白色,并在中央部分和圆周之间的区域写上白色的色调,正如它们从完全的饱和状态逐渐向无色或明度方向改变一样。
我们视觉中的一切简单颜色都包含在这幅图中了,但是也有例外,首先是黑色和处于黑色与白色之间的中间色灰色,其次,是黑色或灰色——棕色、橄榄绿等等。如果我们把颜色和明图13度的这些深色部分引入图解,我们便必须首先在圆圈中央(白色)画一根垂线(参见图12),沿垂线长度排列非色彩感觉的系列,然后填入深色系列,以及它们与灰色或黑色之间的中间色,地点在围绕明度感觉的那根垂直线周围不同高度的同心圆上面(参见图13)。这样一来我们便得到了一个圆锥体,它具有圆形的底部,圆锥体的顶点与黑色相对应,圆锥体的底部中央与白色相对应,而底部的周围则与各种饱和色相对应。同时,所有其他的颜色分布在四周并穿过圆锥体,它们的确切位置是根据这些基色的固定位置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