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具有生物起源,这是一个可供验证的假设,与外遗传法则的真实性和由它而生的原型有关。这个假设具有自然科学的精神,也就是说,它是可测试、可推翻的,并且和生物学的其他部分融通。
那么,该如何测试这个假设?其中的一个方法是,从进化理论来推测艺术作品中最可能出现的主题和其背后的外遗传法则。这类几乎是举世皆准的主题确实存在,并且是大多数小说和视觉艺术的主要架构。也正因为这种普遍性,好莱坞的电影在新加坡也有很好的票房,而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会颁发给欧洲人,也会颁发给非洲和亚洲的作家。我们还不很清楚的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心理发展过程会那么一致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些形象和叙述上。进化理论是预测其背后的外遗传法则一个极具潜力的方法,并能了解外遗传法则在遗传历史上的起源。
我早先已经举了一个重要的例子,说明如何把进化方法应用到避免乱伦和禁忌的研究中。导致这些现象的天生抑制反应,与历史记录中的神话和艺术共鸣。另一些反应可以把生物理论和艺术相连,包括父母和婴儿之间的亲密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以及对领土的侵占和防御。
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发掘影响艺术的外遗传法则。这种方法是使用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技术,直接找寻和艺术作品相关的外遗传法则。比利时心理学家斯梅茨(Gerda Smets)在1973年发表了一篇和“生物美学”相关的原创研究。研究中,她要求受试者观看各种不同复杂程度的抽象设计,同时记录下他们脑电图的变化。斯梅茨采用α波的去同步化(desynchronization)来测量受试者的清醒程度。α波去同步化是神经生物学的标准测量值。一般而言,α波去同步化的程度愈大,客观报告中受试者的心理兴奋程度愈高。斯梅茨发现,当设计中出现近百分之二十的重复性时,大脑反应会达到明显的高峰。这种设计相当于简单的迷宫、两个完整的对数螺线(logarithmic spiral),以及不对称的十字架所具有的规律性。百分之二十的重复效应似乎是天生的,新生儿也花最长的时间,盯着那些差不多含有相同规律性的图画。
这个外遗传法则与美学和艺术有什么关联?它们之间的关联可能比表面上看起来更加密切。斯梅茨的测试中最能引发大脑注意的图案,虽然是由计算机产生的,看起来却相当类似于世界各地的中楣、格子形图案、徽标、出版社商标和标示设计上的抽象设计。它们的规律性和复杂程度,也很接近中文、日文、泰文、孟加拉文、泰米尔文(Tamil)和其他来源分歧的亚洲语言,同时还包括古埃及和玛雅的象形文字。最后,一些最受尊重的现代抽象艺术作品,也可能具有相同的最佳秩序的程度,好比蒙德里安的杰作。虽然神经生物学和艺术之间的关联很微弱,却为美感本能提供了有希望的线索。就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家或艺术诠释者,曾经对美感本能进行过任何系统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