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采用“基因到文化”这种描述方式为观念基石,而企图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搭建起桥梁,会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怎可能有人敢说要用基因来设定文化?答案是,没有任何严谨的科学家曾经这么做。组成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因果事件网络,比这复杂得多,也有趣得多。数千个基因设定了大脑、感官系统和所有其他的生理过程,而这些生理过程又与物质和社会环境发生作用,产生心灵和文化的整体性质,最后,自然环境再经由天择挑选出具有控制力的基因。
就基因-文化协同进化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上的含义来看,没有其他课题在学识上比它更重要。所有生物学家都在谈论遗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实验室里采用的简单缩写之外,他们不会谈到基因会“引起”某种特殊行为,他们确实也没有这个想法。相反,他们的看法则认为行为是由文化产生,和大脑活动无关;但这两种看法同样没有意义。在目前为人所接受的解释当中,由基因发展到文化,也就是由基因发展到所有生命产物的原因,并不单是遗传因素,也不单是环境因素,而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然是二者相互作用,但我们需要更多的关于这类相互作用的资讯,才能了解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现象。在身心互动学说(interactionism)中最具解说力的中心观念是“反应规范”(norm of reaction)。通过以下描述,可以轻易掌握这个观念。首先选定一个生物物种,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然后挑出一个或一组能够影响某一个特征的基因,接着列出这个物种能够存活的所有环境。选定的单个基因或一组基因所设定的特征,可能会因为不同环境而发生变异,也可能不会。这个特征在所有可存活的环境中的所有变异总和,就是那个或那组基因在那个物种身上的反应规范。
教科书上常以一个例子来解释反应规范:慈菇(arrowleaf)的叶形。慈菇是一种两栖植物。当它长在陆地上时,叶子就像箭头;当它在浅水中生长时,浮在水面的叶子像荷叶;当它整个沉入深水里时,叶子会发展成像鳗草(eelgrass)的缎带状,在水流中前后摆动。这个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如此之大,但在基因上并不存在任何已知的差别。这三种基本形态,是相同基因在不同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变异,它们共同为这组决定叶形的基因设下了反应规范。换句话说,它们包含了这组基因在所有既知可存活的环境中,可能表现出的所有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