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其中一部分水分和电解质等被大肠黏膜吸收,经过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即变成粪便排出体外。我们消化食物的过程也就结束了。
粪便形成后,结肠蠕动使各部结肠收缩,这样便将粪便推向远段结肠,这种蠕动常由肝曲开始,以每分钟1~2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到左半结肠,到乙状结肠贮留。但在进食后或早晨起床后由于胃结肠反射或体位反射而引起结肠总蠕动,以每小时10厘米的速度推进,如乙状结肠内存有粪便可使粪便进入直肠内,蓄积足够数量时对肠壁产生一定压力时则引起排便反射。这时,便有了上厕所的需求。
粪便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纤维素,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黏膜碎片和大量细菌,还有未被吸收的消化道分泌物,如黏液、胆色素、黏蛋白和消化液等。正常排出的粪便是圆柱形的,长10~20cm,直径2~4cm,重量100~200g。正常粪便为碱性,其碱度高低与在结肠存留的时间长短有关,存留越长,碱度越高。相反,稀粪便存留时间短,常呈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正常粪便的颜色一般呈棕色,这是因为粪便内含有粪胆色素和尿胆素。说到这里,也许大家会觉得恶心,但是大便的颜色也是健康与否的晴雨表。
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几种不正常颜色的粪便。
第一,黑色。吃猪血可能会导致粪便成黑色。如果没有吃猪血,又没有吃可能拉黑便的药物,大便出现黑色,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主要有溃疡病、胃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等等。
第二,灰白色。如果粪便颜色是灰白色,这可能是黄疸或由于结石、肿瘤、蛔虫等引起的胆道阻塞,导致胆黄素无法随大便排出。
第三,红色。拉血便,即血和大便混在一起,多是下消化道出血。如果血不跟大便混在一起,只是附在大便表面或部分偏离,甚至是便后滴血,这种情况往往是患了痔疮。
不仅如此,不同形状、排便的时间等等都是您目前健康的一个外化反应。那么正常人的排便情况是怎样的呢?
正常人的排便差异很大,这与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有关。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有的两三天1次(只要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均属正常),但大多数人(约占60%以上)为每天排便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