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行”的“甲流”?
“甲流”能否称为世界性大流行在获得科学完整的统计数据后才能下结论。
撰文严家新
2009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甲流”疫情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级(6级),正式宣布“甲流”发展为世界性大流行。但在此前后,社会各界对2009年“甲流”到底是大流行还是“被流行”一直争议不断。
这种争议在2010年1月达到顶峰:欧洲理事会议会(PACE)下属的卫生委员会官员猛烈抨击WHO有关“甲流”的决策,认为“甲流疫情是世纪骗局”,危害性被一些制药公司刻意夸大,借机赚取巨额利润,可能构成“世纪大丑闻”。欧盟最高决策机构欧洲理事会正式通过议案,对WHO应对甲流的过程展开调查。
实际上,欧盟的态度也代表了很多科学家的态度。
2009年,猪流感在墨西哥迅速传播的消息传出后,WHO在短短几天内就将警告级别提升至5级,全球顿时陷入恐慌。但与此同时,很多权威科学家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美国病毒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Virology)会长、美国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彼得·帕雷斯(Peter Palese)提出极具说服力的科学论据,明确反对将这次的猪流感定义为大流行:“如果采用病死率很高作为大流行的经典含义,那么宣布猪流感大流行显然是不适当的。”著名流感专家埃德温·基尔伯恩(Edwin D. Kilbourne)院士也预测:“从死亡率方面评估,它不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疾玻”
不少政治家也对WHO施压。2009年5月18日,时任日本首相的麻生太郎表示,日本没有必要采取禁止集会等措施。在同日召开的WHO年会上,日本、英国等多个国家提议,WHO不应该使用大流行来形容新发生的流感。WHO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博士也承认,专家们在2005年制定警戒级别标准时有些仓促,当时的威胁主要是H5N1禽流感病毒,致死率约60%。该标准没有考虑到流感致死率的可能差异。
然而几天后,WHO就正式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提升至6级。为了避免混淆,WHO还在官方文件中解释,该预警系统强调的是流感的地理分布范围而不是严重性。不过这些解释很难完全澄清长期存在的误解。
季节性流感几乎年年发生。人们对流感最担心的是这种疾病可能引起的“超量死亡率”。要科学地评估流感的危害程度,一个关键指标就是致死率是否超过季节性流感。
即使是对季节性流感的致死率,广大公众也普遍存在着误解(参见《环球科学》2009年第8期《流感的危害和疫苗的价值》)。估算流感致死率使用的统计模型采用了“超量死亡率”的概念,这种估算有助于纠正“流感是一种很少造成死亡的轻微疾脖的错误观点。但通常,在流感流行结束1~2年后,才能使用统计模型估算出更符合实际的死亡人数。
2010年1月,WHO的疫情报告称,甲型流感在全球已造成超过1.4万人死亡。不过,这是经实验室确认的数字,实际死亡数字肯定要高许多倍。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2009年8月公布的一份报告中预测,甲流在美国致死人数将达3万~9万。截至2009年12月,大约有5,000万美国人感染甲流,估计死亡人数超过1万。而根据当时的流行趋势,估计美国甲流致死人数最终可能达到此前预测的下限,即3万人。一场普通的季节性流感在美国平均会造成约3.6万人死亡,所以此次流感在美国的致死人数只相当于一次普通的季节性流感。
2010年1月26日,欧洲理事会议会组织了有关WHO甲流决策的听证会,WHO的代表福田敬二博士出席并针对相关指责作了辩解。欧盟方面目前正在继续准备材料,计划在半年后再组织论证会。
但不管怎样,根据目前的推算,这次的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和上个世纪的三次大流感相比都要少得多,仅相当于一次普通的季节性流感——每年,季节性流感都可能在全球引起30万~50万人死亡。因此,此次“甲流”能否称为大流行,最好在一两年后,科学家获得更科学更完整的统计数字后再下结论。
目前,我们要做的是把流感的预防常态化,因为季节性流感与大流行性流感之间并无明确分界,接种疫苗都能有效地预防。应对流感大流行最重要的准备,是提高疫苗毒种的更新速度和疫苗大规模生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