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安全疑问

时间:2024-07-04 02:53:07

疫苗的安全疑问

由于疫苗会用于大批人群,包括健康婴儿,因而针对疫苗的安全标准要比那些针对病人的药品严格得多。不过,没有哪种药物是百分之百安全的,科学家也没法证实疫苗是绝对安全的。

撰文马修·戴利(Matthew F. Daley)

詹森·格兰兹(Jason M. Glanz)

疫苗的安全疑问

201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暴发了自1947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百日咳疫情,10名儿童在这起席卷全州的瘟疫中失去生命。2011年上半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登记了10起麻疹暴发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起发生于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县,共有21个病例。在该县,由于有些家长担心标准MMR疫苗(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的三联疫苗)的安全性,很多孩子并没有接种该疫苗。在这次事件中,该县至少有7名年纪尚幼、无法接种MMR疫苗的婴儿被感染。

这些让人担忧的统计数据表明,儿童不接种疫苗,不仅会危害自身健康,也会危及他人——在整个社区都得到更好保护的情况下,那些新生儿本不该接触到这些可预防的疾玻同样让人担忧的是,当下有意不接种疫苗的儿童数量大幅增加,这可能会为更多严重疾病的暴发推波助澜。最近,一项针对1,500多位家长的调查发现,1/4的家长错误地相信,疫苗会在健康儿童中引发自闭症;多于1/10的家长至少拒绝过一种建议接种的疫苗。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家长一直不知不觉地被纸媒和网络上的某些信息误导,而卫生医疗系统并未就此进行有效反驳——要知道,可用于反驳的证据其实都是很有说服力的。现在,医生和其他健康专家再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家长会轻易同意为孩子接种疫苗,只要到了需要的时候再来讨论疫苗的潜在风险与收益就行了;医生和专家得比以往更积极、更主动,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更早与家长展开交流。

当下问题

目前,儿科医生一般是在婴儿出生两个月后,对他们进行身体检查时提到疫苗接种的问题。此时,医生的时间非常紧。一般来说,家长与医生的交流时间只有20分钟,医生必须在这段时间内问尽可能多的问题:每晚给孩子喂几次奶?喝奶情况怎么样?孩子的身高、体重、头围数值位于标准生长曲线的什么位置?知道应在何时、怎样给孩子添加固体食物,以及如何安全地让孩子躺好睡觉吗?孩子的各种反射正常吗?通过听诊器能听到心脏杂音吗?髋关节是否脱位?这些还只是部分问题。

一般来说,问完所有问题后,如果一切都还正常,医生就会给家长排出一个时间表,让孩子依次接种6种疫苗:第一针DTaP(预防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二针乙肝疫苗(第一针在出生后几日就会注射)、链球菌联合疫苗(预防细菌性肺炎和脑膜炎)、HiB疫苗(预防另一种脑膜炎)和轮状病毒疫苗(预防一种严重的腹泻感染)。越来越多的儿科医生发现,就是在这个环节上,事情的转变让他们有些沮丧:尽管大多数家长都毫不犹豫地同意接种,但越来越多的家长想推迟接种,还有些家长直接拒绝为自己的孩子接种某些甚至全部疫苗。

要打消家长的疑虑,至少又要花费20分钟的时间来交流——说话要得体,得尊重家长的忧虑,回答他们的问题,强调接种疫苗是有必要的,因为几十年来数百名科学家开展的无数研究都证明,接种疫苗的确拯救了上百万人的性命。与此同时,候诊室还坐着其他孩子的家长,他们立坐不安地等待着,希望自己的孩子快点开始接受检查。

这些时刻都在发生的事情其实根本不该发生,在孩子出生两个月后的体检时才来讨论这些问题实在太晚了。此时,家长可能已经在网上把所有问题都查过,或在公园里和其他家长聊过了。与医学专业人士的对话本该早就开始,一般是在怀孕期间或怀孕之前。下文提到的证据,应该可以作为上述交流的基矗

家长的担忧与事实

对于不想给孩子接种疫苗这件事,家长的理由花样繁多。不过我们注意到,至少有三个理由会反复出现:有些家长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受到脊髓灰质炎、麻疹、破伤风等疾病的威胁,因为在美国这些病现已不太常见;有些家长不相信某些可由疫苗预防的疾病有那么严重,比如水痘和麻疹;还有许多人对疫苗的安全性不放心,要么对疫苗在短期内明确的副作用(比如发烧)感到担心,要么忧心忡忡地认为,疫苗可能损害免疫系统,或在多年后引发慢性疾玻实际上,只要认真回顾一下相关证据,这些问题都不足为虑。

为了更好地量化不接种疫苗的风险,我们开展过一系列研究,推翻了一种错误的看法:即使孩子不接种疫苗,他们也不大可能染上百日咳、麻疹之类的疾玻我们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调查了几十万名儿童的情况,分别研究了未接种、推迟接种以及已经接种了疫苗的儿童患上各种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的风险,然后进行了一次对比。结果发现,同一社区内,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患百日咳的风险约是同一地区已接种疫苗儿童的23倍,患水痘的风险是后者的9倍,因肺炎或肺炎链球菌肺炎入院的风险是后者的6.5倍。显然,家长在疫苗接种上的错误决定,让孩子承受了非常高的传染病患病风险。这些结果也说明,“搭便车”这种耍小聪明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不少人都曾错误地认为,只要大部分孩子都接种了疫苗,那么自己的孩子即使不接种疫苗,也能得到保护,还避开了疫苗接种可能带来的任何风险。

还有很多人以为,感染传染病只是运气不佳,但真实情况要比人们的想象严重得多。原本健康的孩子若患上麻疹,会有1/20的概率发展成肺炎;1/1,000的概率发生脑部感染,可能导致惊厥和精神发育迟缓;还有1/1,000到2/1,000的概率会死亡。同样,水痘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皮肤感染、脑部水肿和肺炎。即使没有并发症,水痘也会让人十分痛苦,并引起高烧和发痒的皮疹。而接种了疫苗的儿童如果患上水痘(没有哪种疫苗是永远有效的),症状一般都会轻得多。

即使家长意识到了不接种疫苗的风险,他们也会想知道疫苗是否安全。由于疫苗会用于大批人群,包括健康婴儿,因而针对疫苗的安全标准要比那些针对病人的药品严格得多。不过,没有哪种药物是百分之百安全的,科学家也没法证实疫苗是绝对安全的。尽管如此,通过多种研究,观测疫苗是否存在严重副作用,就可以推测出它们的安全性。

研究疫苗的安全性是一个很复杂、工作量非常大的过程。还好,美国有一套成熟的系统来运作此事。这个项目由美国联邦政府出资,不接受疫苗厂商的任何资助。这套系统既可以检验特定假说,又能够针对新上市的疫苗,对它们的安全性进行监督。当一种新理论出现时,就要接受该系统的严格检验。

反疫苗运动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于1998年写就。那年,在《柳叶刀》(Lancet)杂志的一篇论文中,安德鲁·韦克菲尔德(Andrew J. Wakefield)及其12名同事认为,麻疹疫苗可能在易感儿童中引起自闭症。但随后几年,先后有十几项研究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表明疫苗不会导致自闭症。事实上,在科学领域,已发表的研究论文遭到如此彻底而公开的反驳是非常少见的。《柳叶刀》杂志在2010年初撤消了韦克菲尔德的论文。大部分合作者也不再为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作出保证。韦克菲尔德本人更是被指控伪造数据,丢掉了行医执照。

尽管韦克菲尔德的“疫苗致自闭症假说”已经全面崩溃,但新的假说出现时,公众对疫苗的怀疑还是有增无减。有人认为,疫苗中的防腐剂可能导致长期性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疫苗同时刺激未成熟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引起并发症;疫苗还可能和空气污染物、环境中的化学与金属污染物以及现代生活中日益增加的压力共同作用,产生毒性效应,引起疾玻

推翻一个假说,更离谱的假说出现……这个循环过程还在不断重复。这清楚地表明,在让公众知晓疫苗安全性的这件事上,科学界的态度还不够积极。家长们对疫苗安全性的担忧非常普遍,而他们往往又缺少相关知识。因此仅在很小的范围内,研究特定的几个疫苗理论,还不足以打消他们的疑虑。

那么,健康专家和家长应该在哪里交流比较好呢?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专门设置一个父母课堂,向家长讲解疫苗相关的知识;或是让家长通过网络,直接和内科医生及疫苗研究者在线交流。网络互动尤其能鼓励“准家长”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担心,提出一些敏感问题,而在和儿科医生面对面交谈时,他们可能觉得不方便询问这些问题。教育活动也需要同时开展。不过,爸爸妈妈们还是需要一个论坛,以便找到准确信息,倾诉自己的不安,充分参与关于疫苗利弊的讨论。还有许多人依然需要医生直视他们的双眼,无比肯定地告诉他们:“这是你们为孩子的健康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之一。”

家长需要了解的核心事实就是:疫苗可以预防潜在的致命疾病,疫苗的安全性非常高,而且它们的安全性会在一个系统中不断接受评估与再评估,这个系统是独立于疫苗生产商的。如果不把这些消息广泛、充分地传播开来,最终的结果就是,会有许多医生和家长在抢救室和隔离病房中,看着孩子们饱受麻疹、百日咳或其他原本很容易预防的传染病的折磨。(翻译贾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