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食有助长寿?

时间:2023-12-12 03:09:02

禁食有助长寿?

周期性禁食也许能对健康产生与连续热量限制类似的促进作用,并在减肥的同时允许人们偶尔大吃一顿。

撰文戴维·斯蒂普(David Stipp)

禁食有助长寿?

在怀特(E. B. White)备受大家喜爱的小说《夏洛的网》(Charlotte's Web)中,一只老羊向贪吃的老鼠坦普尔顿(Templeton)提出建议:你要是少吃一点,就能多活一些时候。“谁要永远活下去?”坦普尔顿轻蔑地说,“我从吃喝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

这话很容易让我们感同身受,但那只老羊的话也有一定道理。研究表明,减少正常的热量摄入,减少量通常是30% ~40%,可以让很多动物的寿命延长1/3甚至更多,这些动物包括线虫、果蝇和啮齿动物。不过对于灵长类和人类的热量限制,情况还不明朗。尽管有些研究显示,如果猴子少吃一些就能活得更久一些,但最近一项对灵长类为期25年的研究得出结论:热量限制不会延长恒河猴的平均寿命。但即便热量限制无法让人们活得更久些,大部分数据还是支持如下观点:限制食物摄入可以降低人们患常见老年病的风险,并且延长身体处于健康状态的时间。

禁食有助长寿?

尚不明确:

在啮齿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研究中,热量限制能延长寿命,但这种相关性在灵长类和人类中并不明确。关于恒河猴的两项时间最长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下图)。不过这些研究还是提示,热量限制可以对抗常见的衰老相关疾玻

要是在不挨饿的情况下还能获得这些好处就更好了——也许还真有办法。近年来,研究者颇为关注的一种策略是利用间断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替代持续性的热量限制。

间断性禁食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周期性多日禁食、每周的某些天跳过一两餐等,这样做也许能对健康产生和非间断性热量限制一样的促进作用。并且对大部分人来讲,间断性禁食的主意更合适,因为这样就不用舍弃美食带来的乐趣了,坦普尔顿听到这话一定很开心。有关啮齿动物的研究表明,一日美餐一日禁食的大鼠比正常进食状态下摄入的总热量更少,而寿命却和每天进食都受到热量限制的大鼠一样长。

2003年,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NIA)神经科学实验室的负责人马克·马特森(Mark Mattson)在一项对小鼠的研究中发现,和持续性热量限制的小鼠相比,规律性间断性禁食的小鼠在某些健康指标上要略胜一筹;比如说,它们血液中的胰岛素和血糖水平较低,这标志着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患糖尿病风险降低。

追根溯源

多种宗教始终坚持禁食可以净化心灵,但直到20世纪初,禁食对身体的好处才得到广泛认同,从那时起医生开始建议用禁食来应对多种疾病,如糖尿并肥胖和癫痫。

热量限制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那时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营养学家克莱夫·麦凯(Clive McCay)发现,和随心所欲进食的大鼠相比,那些从年幼时每日饮食量就被严格控制的大鼠会活得更久,也不容易在年老后罹患癌症和其他疾玻1945年,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的科学家们报道,对于大鼠寿命的延长,隔天饲喂的方法和早期麦凯的控制日常饮食方法效果一样,自此以后热量限制研究和周期性禁食研究进入了不同的发展轨道。另外,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还写道,间断性禁食“似乎可以延缓致命疾病的发生”。

接下来的几十年,关于抗衰老饮食的研究让位于更具影响力的医学进步,如抗生素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持续发展。不过最近,马特森和其他研究者再次支持了这种观点:间断性禁食可能降低晚年患退行性脑部疾病风险。马特森及其同事证明,周期性禁食可以保护神经细胞,使其免受多种破坏性压力的侵害,至少对啮齿动物如此。他的一项早期研究揭示,隔天饲喂让大鼠的大脑对一些毒素产生耐受性,而这些毒素可以诱发的细胞损伤,与衰老过程中细胞所遭受的损伤类似。他的团队在后续的啮齿动物研究中发现,间断性禁食可以对抗中风引起的损伤,抑制患有帕金森病的小鼠的一种运动缺陷,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认知退化。作为一个绝对的“瘦子”,马特森长期以来只在周末吃早饭和午饭,他表示,“这让我更高产”。这位55岁的研究者拥有生物学博士学位,但没有医学学位,他已经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撰写了700多篇文章。

马特森认为,间断性禁食的作用之一是作为一种温和的压力,可持续地激起细胞防御,防止分子损伤。例如,偶尔禁食会提升“伴侣蛋白”(chaperone protein)的水平,伴侣蛋白可以阻止细胞中其他分子的错误组装。此外,禁食的小鼠拥有更高水平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它是一种能够阻止神经细胞因压力而死亡的蛋白质。低BDNF水平与多种疾病相关,比如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但目前还不清楚这些相关性是否反映了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禁食还能加强自体吞噬(autophagy)作用,这是细胞中的一种垃圾处理系统,能处理掉受损分子,包括此前已证明的与阿尔茨海默并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分子。

间断性禁食的另一个主要作用似乎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而胰岛素正是控制血糖水平的激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通常与肥胖、糖尿病和心力衰竭相关。长寿的动物和人往往胰岛素水平非常低,据推测,这是因为他们的细胞对这种激素更敏感,因此所需量更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最近有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小鼠每天尽情食用高脂肪食物8小时,其余时间禁食,它们不会发生肥胖或出现具有危险性的高胰岛素水平。

周期性禁食也许能对健康产生与连续热量限制类似的促进作用,并在减肥的同时允许人们偶尔大吃一顿,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遗传学教授史蒂夫·芒特(Steve Mount)说,不少人相信这种观点并尝试着去做。芒特在雅虎网(Yahoo)负责一个关于间断性禁食的讨论组已有7年多了,他从2004年起每周禁食3天。“间断性禁食并不是灵丹妙药,减肥永远是很困难的,”他又补充说,“但是这个理论(间断性禁食和热量限制在细胞中激活的信号通路一样)是有道理的。”

证据薄弱

尽管人们对间断性禁食的热情持续高涨,但研究者尚未开展太多可靠的临床实验,间断性禁食对人体的长期效果也还不清楚。不过,1957年,西班牙的一项研究为此带来了些许希望。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医生詹姆斯·约翰逊(James B. Johnson)曾在2006年参与撰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了那项西班牙研究。在那项研究中,60位老人在3年中一日饱食一日禁食,这些实验参与者共住院123天,其中6位死亡;同时,60位作为对照的未禁食老人共住院219天,其中13位死亡。

2007年,约翰逊、马特森及其同事发表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9位超重的哮喘患者在2个月中基本隔天禁食,哮喘症状和多种炎症迅速明显好转。

不过,令这些前景看似光明的结果略显失色的是,关于间断性禁食的文献也包含一些危险警告。2011年,巴西的一项大鼠研究表明,长期的间断性禁食会使血糖浓度提高,也会使组织中造成细胞损伤的氧化物的含量提高。另外,2012年,马特森参与的一项研究中,周期性禁食的大鼠不可思议地长出了坚硬的心脏组织,反而妨碍了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些减肥专家也怀疑禁食的作用,理由是禁食要忍饥挨饿,而补偿性暴食又存在风险。实际上,最近一项关于灵长类热量限制的研究(即文章开头提到的那项未能延长寿命的研究)强调,对人们的饮食习惯做出根本性的改变必须提高警惕。

不过,从进化的角度来讲,一日三餐才是奇怪的现代发明。我们的远古祖先食物供应十分不稳定,很可能造成经常性的禁食,更不要提营养不良与饥荒了。马特森坚信,这种进化压力能够选择出这样的基因:它们能够加强关联学习与记忆的脑区,从而提高找到食物并存活下来的机会。如果他说对了,间断性禁食可能还真是生存的智慧之道呢。(翻译贾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