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科学动力

时间:2024-12-07 08:26:08

文化差异科学动力

在科研工作中,科研人才多国化与多学科化一样重要。

撰文艾丽斯·加斯特(Alice P. Gast)

文化差异科学动力

虽然各国在足球比赛和国际关系方面是竞争对手,但是科学却是一股将它们整合到一起的力量。我们取得的许多伟大科技成果就来自于国际科研合作。2003年,来自9个国家11个实验室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鉴定出了SARS冠状病毒。在日内瓦附近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室,为捕获希格斯玻色子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顶尖的科研中心遍布全世界,科学研究工作正日趋国际化。

然而身处这一国际化潮流之中,人们却一直未曾正确认识到,该趋势对科学本身和科学研究的实际运作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一些伟大的发现来自于跨学科思维,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比如在对于某一材料问题的研讨中,从化学家的角度能给人们一些有益的提示;在生物学问题上,物理学家可能给出一些真知灼见;生物学家则能帮助工程技术人员了解自然界的运作方式,以提供一些最佳解决方案。但几乎没有人认识到,当科研团队成员以各种不同文化方式解决问题时,会给科研工作带来多大活力。科研工作中,人才多国化与多学科化同等重要。

我一直在亲历这一国际多元化过程。我与来自墨西哥和德国的同事一起工作多年。在许多事情上我们都有共同的爱好:我们都喜欢美食,喜欢徒步旅行,喜欢与我们研究工作有关的数学和物理学。不过,当我们开始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公式时,我们的文化差异就变得明显起来。

当我们第一次开始合作时,我们所采取的科研方式似乎是相互冲突的。我们所研究的这些物理学问题——悬浮颗粒流体——是很棘手的。它们包含着许多未知参数,并且流体物理学研究还面临着许多约束条件和边界条件——一些不能突破的规则,它们就像物质不灭定律或一堵不可逾越的墙。在研究一些复杂的公式时,我的墨西哥同事想将这些规则放宽松一些,以使数学问题更容易解决,然后再将它们放回到严格的条件下加以处理。这样一来就让我们的德国朋友感到无法接受,于是他们就不断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约束条件和边界条件,确保我们不致偏离正道太远而误入歧途。我所接受的美国文化教育却让我保持一种中间态度:我既要考虑这些约束条件,又想暂时将它们放宽松一些。

多年来,不同观点冲突碰撞所产生的创意火花给我们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成功。这个德国人、墨西哥人还有几个美国人的研究团队一道解决了具有挑战性的多体水动力学(multibody hydrodynamics)问题——微粒群挤压流体的数学描述,这个复杂的数学描述可以解释浆状流体和悬浮颗粒流体的流动方式。

1985年在巴黎从事北约(NATO)博士后研究期间,我第一次感受到跨文化思维带来的研究活力。法国同事教会我以不同的方法简化和厘清物理学问题。和采用典型的美国文化方式(以大量的数学公式解决问题)相比,对问题本身的美学和对直观感觉的价值判断,使我们更容易找到答案。后来在德国,作为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奖金的获得者,我发现采用一种精心安排的战术和战略方法处理实验问题,能减少试错的次数。

这种思维多元化的力量开始展现在一些国际性会议上,在那里有机会倾听和请教一些问题,思考一些问题,相互探讨和批评指教,以及在会议结束后继续对话。

一些新型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它们利用了国际合作的协同作用优势。新加坡已创建了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科研平台,在那里人才济济,相互促进和竞争,建立起了一些全世界最好的科研团队。2011年12月,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第二批理工科硕士毕业,他们来自沙特阿拉伯、中国、墨西哥、美国和其他29个国家。一些实验室、研究所和大学成为人才汇聚的中心,它们将最优秀的科学家聚集起来,一起去解决最困难的问题。

实现跨国界科研,将对科学家有更大的需求。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将变得越来越专业化,拓宽知识面和拥有合作经验使他们能更好地“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将多学科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的发现。这最终将带来更好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翻译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