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死的电子产品升级

时间:2024-12-07 08:08:02

作死的电子产品升级

电子产品往往在买回来一周就过时了,这真的是他们无法避免的宿命吗?

撰文戴维·波格(David Pogue)

作死的电子产品升级

你会多久才买一辆新车?多久买一套新房子、新沙发、新雨衣、新冰箱?又或者新的洗衣机和烘干机?时至今日,你又会多久买一部新手机呢?

显然,在科技相关的产业领域,产品的迭代周期所扮演的角色,远比在其他消费类产品领域里重要得多。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开着一辆2009年产的丰田凯美瑞,或者把食物储藏在2002年产(甚至是1992年产)的冰箱里,是件多么丢脸的事。但是,如果你随身携带的是一部4年以前生产的iPhone,却会觉得在别人眼中会变成“山顶洞人”。

不用说,各大科技公司自然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对此善加利用。软件公司差不多每年都会炮制出新版软件,比如Microsoft Office或Intuit Quickens(一款个人财务管理软件),坐等消费者在生怕自己落伍的攀比心理驱使下乖乖地升级。威讯无线公司(Verizon Wireless,美国的一家移动网络运营商)的营销平台已经正式撤下了“两年换新机”优惠计划(New Every Two),但是美国人仍然会平均每22个月就买回一部新手机。另外两大运营商AT&T和T-Mobile则刚刚推出了新的套餐,鼓励用户至少每年都换一部手机。

我们大可把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归为一丘之貉,尽情嘲讽他们的操控之举,指责他们一手策划的“计划报废”(planned obsolescence,指为增加销量而故意制造不耐用的商品)。

就拿苹果公司(Apple)来说。iPad自面市以来,一直是平板电脑中销量最好的产品。我们每年都会翘首期盼一台经过改良、性能提升的新款iPad——而这也为苹果公司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要如何才能做到每年都对产品有所改良,特别是当这款产品最大的吸引力之一恰恰是它的简洁性时?

苹果公司为2012年上半年发布的iPad 3添加了显示效果极其锐利的高分辨率“视网膜屏”——也就是2010年所发布的iPhone 4所用的屏幕。那么,2012年下半年面市的新产品iPad mini,用的又是什么屏幕呢?答案还是老式的液晶屏,而非“视网膜”屏。在很多人看来,苹果公司这是故意留了一手,好在下次升级时还有料可用。

就整个行业而言,我们很难界定“计划报废”有哪些明显的模式。特别是在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两大领域,市场竞争是如此激烈,以至于制造商们根本没有余力玩什么“留一手”的游戏。每当一项新技术准备就绪时(有时甚至是在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制造商们便会立刻将其投入使用,并且开始推广。你很难想象三星公司(Samsung)或微软公司(Microsoft)——两者都在拼尽全力地与苹果公司竞争——会说:“这个特性真是棒极了,让我们把它留到明年再用吧。”

如果再想一想其他种类的数码产品,你还是会看到一些更令人安慰的消息。个人电脑的迭代周期曾经也类似于“两年换新机”,但是如今,在我们更换自己的苹果电脑和个人电脑之前,它们一般都已经工作了五六年的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平板电脑的兴起,还有部分原因是个人电脑已经没有什么创新了。

最后,别忘了这一点:我们并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只等科技公司一声令下,就会温驯地掏出腰包。只要你原有的电子产品在运行所需软件时速度依然够快,你完全可以拒绝新款产品的诱惑;促使你作出升级决定的,应该是电子产品本身的实用性,而非唯恐落于人后的攀比心理。

斟酌一下,2013年的新款产品所提供的新特性,是否真的值得你升级。有的新产品会让你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节省你的时间,比如,升级到一部网络连接速度快得多也稳定得多的4G LTE手机。至于其他的,就像三星Galaxy S手机上一些“花拳绣腿”的特性,并不比一款不完善的演示版软件更有用,比如语音翻译应用。

没错,技术升级的引擎——尤其是在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的确要比消费电子产品的其他领域运转得更快、更狂热。但消费市场并不是类似于“我们是任人摆布的棋子,而他们是主宰我们命运的领主”这么简单。消费电子产品的迭代周期受某些更重要因素的主导——技术进步,各类数码产品的新兴与衰亡,还有我们自身追求新事物的欲望。一句话,有条件升级并不意味着你就非升级不可。(翻译薄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