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还是封闭?
谷歌的Android并未证明开放就是好的。
撰文戴维·波格(David Pogue)
在美国,有这么个老生常谈:苹果公司曾经失去过一次在计算机行业称霸的机会。它本可以成为个人电脑领域的巨无霸,但是因为系统太封闭而没能成功。这里的“封闭”有两层意思:一层在字面上——早先的Macintosh电脑机箱完全封死,里面的零件不能乱拆乱动;另一层则是比喻——苹果在授权方面也很封闭,具体来说,只有苹果生产的电脑才能运行苹果操作系统。微软就不同了,它向所有老牌电脑公司颁发了运行Windows的许可,今天,世界上90%的个人电脑都在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
没过几年,又一嘲实验”开始了——主题是音乐播放器。苹果和微软都照着和上次完全相同的剧本演出。竞争的一方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他坚持iPod以及配套的软件都要由苹果公司一手包揽;另一方是微软,它把自己的播放器软件平台Plays for Sure提供给任何付了许可费的公司。
但这一次,结果颠倒过来了。苹果模式大获全胜,iPod一举鲸吞了85%的播放器市常微软呢?直接把Plays for Sure拉出去砍了。(微软后来又开发了一套全新的音乐播放系统,名叫“Zune”,出人意料地模仿起苹果的封闭式架构,但也以失败告终。)
好了,我们已经有了几项对照研究,得出了互相矛盾的结果。那么,究竟哪种模式才正确呢?授权还是专有?
眼下,我们正陷入另一场激烈的市场争夺战,这是对两种模式的又一次检验,获胜者将在市场上占据主导。这就是规模空前的智能手机之战,交战双方是苹果(iPhone,专有式)与谷歌(Android,开放式)。
和以前一样,苹果自己开发硬件,并独享自己的操作系统。谷歌则继承了微软“我们的软件随便用”的信条,并且比微软更进了一步:它的Android操作系统不仅公开,而且免费;任何公司都能开发使用Android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等)而无须向谷歌支付任何费用,甚至可以对Android进行改动。
实验进行到现在,一直十分顺利。全世界的手机制造商正在大量生产Android手机,至今已造出3,000多万部。而苹果售出的iPhone达到了7,500多万部,但它比谷歌早入行一年。
这样看来,Android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话说回来,如果把这场战争看成实验,那么它的设计非常差劲。我们要问的是:Android的魅力到底有多少来自于它的开放性?
实际上,我们大可以认为“开放”让用户非常痛苦,因为开放之后,AT&T和Verizon等运营商就会在你的新手机里塞满乱七八糟的图标,这些图标指向它们那些又差又贵的附加服务。(苹果就绝对不会允许第三方在iPhone中预装任何垃圾软件。)
更糟的是,“开放”就意味着不止有一个Android。一个操作系统变成了由各种小幅改进版本组成的分裂平台。如果你用过Android手机,一定会有切身体会:Adobe推出了Android插件,终于能在手机上播放Flash动画了。你为此兴奋不已。但仔细一研究,这款插件只能在少数几个Android版本上使用。
谷歌的应用商店也比苹果的开放。苹果挨个审查应用软件,这种做法早已恶名远扬。别的不说,Android手机上能运行色情软件,iPhone上就不行。但审查也意味着苹果的商店更有条理、质量更高;相比之下,谷歌的Android软件市场则是一片混乱。
这么说可能显得偏激。但所谓“开放”,会不会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呢?
从手机制造商的角度看,Android真是因为开放性才显得诱人的吗?还是因为它完整、精致、优美、自带软件库,重点是不用手机制造商付一分钱?
对用户来说,开不开放真有那么重要吗?用户是“想要一部摩托罗拉的Droid手机,因为它轻雹流畅,还能加入Verizon网络”,还是“想要一部Droid手机,因为它的Android界面更漂亮一点”?显然是前者。
也许,全世界需要最后再做一次规模庞大的科学实验:一边是封闭、专有的模式(苹果),一边是封闭、免费的模式(谷歌)。你瞧,我们得把“免费”和“可修改”这两个变量分开,才能找出Android气势如虹的确切原因。
好吧,我也知道这个实验不可能做得出来,但要弄清楚“开放”的真实价值,这是唯一的办法。(翻译红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