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永远不会成为“村”
由于我们在进化中产生的部落本性,真正的全球化可能永远也不会实现。
让我们快进到2100年。
到那时,计算机将拥有和人类相当的智力;互联网将可通过隐形眼镜访问;纳米机器人将消灭癌症;太空旅行将变得廉价而普及;我们将会殖民火星,物理学家和未来主义者加来道雄(Michio Kaku)在《未来的物理学》(Physics of the Future)一书中如此写道。届时,我们将会形成一个行星文明,能够利用太阳投射到地球上的10瓦特能量,以满足我们的能源需求。互联网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电话系统,英文和中文将成为争夺“行星语”的有力竞争者。统一的文化将会诞生,全人类将会追求同样的食物、风尚和电影,真正的全球经济也会成为现实,大量的国际贸易集团互通有无,就像我们今天见到的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那样。
加来道雄认为,各国在科学、技术和观念上的交流将会催生一个全球文明,大大削弱民族、国家间的隔阂,战争基本销声匿迹。这是一个如史诗般宏伟的想法。在他之前,也有不少人提出过类似的建议,希望能够通过推动全球化,创造一个统一、和平的文明。说实话,我自己就曾在《市场心灵》(The Mind of the Market)中表达过这样的想法,而我的灵感来源之一,是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弗里德曼在书中提出了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地球村’。无论人们来自何方,相距多远,说什么样的语言,随时都可以通过网络展开合作,一起进行研究和工作”。
然而,无论是加来道雄、弗里德曼、我,还是其他全球化的支持者都忽略了一点:由于我们在进化中产生的部落本性,这样的美好未来可能永远不会实现。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战略管理教授,同时也是该校IESE商学院安塞尔莫·鲁比拉塔(Anselmo Rubiralta)全球战略讲座教授的潘卡基·格玛沃特(Pankaj Ghemawat)甚至认为,这些全球化畅想根本就是扯淡。他在《世界3.0:全球繁荣及实现方法》(World 3.0:Global Prosperity and How to Achieve It)一书中提出了这一见解。书中指出,在所有经济活动中,仅有10%~25%是国际性的,即使在这部分活动中,大部分也都是区域性的,而非全球性的。下面是一些国际性业务占全部业务的百分比:国际邮件1%;国际电话分钟数不到2%;国际互联网流量17%~18%;外国专利15%;出口占GDP比重26%;证券市场的国外投资者持股20%;第一代移民3%。格玛沃特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上90%的人口永远不会离开自己出生的国家。这世界,还真是够“平”的。
格玛沃特认为,全球化理论的症结,是它没有考虑到实实在在的距离因素(地理上和文化上的)。他将这些因素浓缩合并,创造出了一个像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那样的“距离系数”(distance coefficient)。比如,他这么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增加一个百分点,它们的贸易往来就会下降一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它们的距离敏感度是-1。此外,“美国和智利的距离如果与它和加拿大的距离相等,那么两国间的贸易数字就会很大,可是以两国现在的距离,它们的贸易额只是那个假设数字的6%”。同样,“拥有共同语言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额,比没有这个共同点的国家之间多出42%。同处一个贸易集团(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贸易额要比其他方面相同,但不在一个集团内的国家多出47%。而相同的货币(比如欧元)更是能让贸易额提高114%”。
加来道雄预测的时间跨度是到2100年。以这个时限来看,格玛沃特的分析好像还不那么让人悲观。但格玛沃特同时还指出,我们人类有一个难以磨灭的根性,那就是渴望和亲属及同类来往,渴望保留本地的习俗和文化,只要这个根性还在,任何全球合作项目都终将在分化、对立中瓦解。以欧洲为例,在1970~1995年间,欧盟的经济和政策研究中心对欧盟16个成员国的居民开展调查,并在2004年,根据调查结果编写了《欧洲民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48%的欧洲居民对本国同胞“很信任”,22%的人对其他欧盟国家的人民很信任,而对欧盟之外某些国家表示很信任的居民只有12%。
人性的构成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构成。从这一点上说,我们要创造的世界取决于我们所继承的世界。(翻译红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