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兄弟
基因组测序表明,尼安德特人是人类的亲兄弟。
继达尔文之后最伟大的进化理论家、哈佛大学已故生物学家恩斯特·迈尔(Ernst W. Mayr)提出:“物种是这样的一些自然种群——它们彼此间可以或有可能杂交繁殖,与其他种群却存在着生殖隔离(reproductively isolation)。”
生殖隔离是了解新物种如何形成的关键。有许多种阻碍都能致使一个种群分裂成两种不同的组群,包括地理阻碍(例如山脉﹑沙漠﹑海洋或者河流)、形态阻碍(颜色﹑体态或者生殖器官发生变化)、行为阻碍(交配季节﹑配种叫声或者求爱行为发生变化)等等。在隔离发生以后,如果分裂种群中的成员结合后不能孕育出以后可以成功进行异种交配且具有繁衍能力的后代(有时杂交会产生不具生殖能力的后代,例如骡子),那么这两个种群就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一个物种在40万年以前从非洲迁移到了欧洲,在此后的32万年中都与它的祖先种群保持着生殖隔离,衍化出了自身特殊的解剖特征,并适应了更为寒冷的气候。大约在8万年前,与这一物种拥有共同原始祖先的另一物种也迁移到了欧洲。由于从这两个种群的骨骼中看不出明显的混合特征(blended characteristics),现代科学家将这两种生物认定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然而基因分析揭示了这两个物种杂交后产生的可繁衍后代其实已经遍布欧洲,甚至向东延伸到中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按照迈尔的定义,这两个能够相互杂交的种群不能算是两个物种,而是拥有共同非洲原始祖先、有着亲缘关系的两个亚种。迈尔解释说,亚种可以拥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外貌和地理分布范围,但他又意味深长地补充道:“这只是方便分类学家使用的一个单位,而不是进化的单位。”
现在,是时候揭开我举的例子中那两个种群的身份了——前者是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后者是智人(Homo sapiens)。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对尼安德特人重新归类,将他们划分为智人的一个亚种——尼安德特智人(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2010年5月7日,一项论据充分且技术先进的研究以《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序列草图》(A Draft Sequence of the Neandertal Genome)为题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作者包括德国马普学会(Max Planck Institute)的进化人类学家理查德·格林(Richard E. Green)、斯万特·帕博(Svante Paabo)和他们的54位同事。这项研究提出,“欧亚大陆上人的基因组中有1%~4%来自于尼安德特人”,而且“平均看来,与非洲人相比,尼安德特人与欧亚人的亲缘关系更近”。这些作者还指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尼安德特人跟中国人和巴布亚人的关系,与他们跟法国人的关系一样密切……因此,我们发现的发生在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基因迁移,最有可能发生在欧洲人、东亚人和几内亚人分化之前。”换言之,我们的那些在解剖学上看来长着长毛的远亲,实际上是我们的基因兄弟。
这种改进版的“走出非洲”理论认为:大概40万年前,一个原始人类种群向北迁移,经过中亚进入欧洲和西亚的一些地方。大概在8万年前~5万年前,另一个种群从非洲大陆沿着一条相近的路线进入欧亚大陆,这两个种群相遇并杂交。人类就是他们的后代。尼安德特人种并没有灭绝,因为它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物种。3万年前灭绝的只是尼安德特种群中的一部分,其他尼安德特种群与他们的现代人兄弟姐妹杂交,从而得以延续至今。
过去我总是猜测,尼安德特人和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之间会杂交繁殖。在古代迁移和现代旅行所产生的文化交接过程中,人类这一最为多样化的物种已经繁衍出了众多能够生育的混血后代。由此,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想到:在那早已逝去的千万年中,在那些漆黑孤独的洞穴夜晚,肉体间的亲密接触应该不会不频繁吧。
这是一个科学带给人类的、足以编成一本浪漫小说的故事。(翻译徐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