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到天的摩天楼-城市粗线条,龙卷风改道

时间:2024-12-07 05:59:08

摸到天的摩天楼--城市粗线条,龙卷风改道。

摸到天的摩天楼-城市粗线条,龙卷风改道

我最喜欢纽约的一点是,它几乎完全没有地震和飓风。虽然对这座城市的介绍大多不会以“无自然灾害”开头,不过话说回来,我喜欢意大利面也是因为它“无骨”。当然了,纽约这地方,小地震还是有的,但它们早就淹没在地铁、卡车和几条街外车载低音炮的轰鸣之中了。飓风嘛,自打我出生起就没在纽约见过一次像样的,不过1991年10月的那次“完美风暴”还是相当可观的,因为风暴带来了瓢泼大雨,纽约、新泽西和康涅狄格三州交界处的棒状物体,无论是地上躺的还是天上飞的,全都成了用于寻找水源的最靠谱占卜棒。

记录显示,纽约地区每75年就会遭遇一次大型飓风。也就是说,运气好的话,我还能见着一次;运气更好的话,一次都见不着。实际上,见到飓风的概率可能比我想象的要高,因为据说根据一些计算机模拟,这座因为没有飓风而讨我喜欢的城市以及海岸线上的任何一座其他城市,都可能吸引超级飓风光顾。

原来,城市都是粗糙的。当然,细腻之处也不是没有,但这里说的“粗糙”指的是城市的几何形态。相比之下,农田就是平滑的。森林也有些粗糙,因为枝枝杈杈着实不少,但还是比不上城市。在大城市里,就算被核爆炸唤醒的史前巨蜥披着燃烧的毯子漫步街头,你也不会觉得它格格不入。

下面就说说粗糙的都市是怎么招来飓风的。飓风在挑选着陆地点时,头部会在凹凸不平的城市遇到更大的摩擦力,从而放慢速度(在湿度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而这时,它的尾部还没得到减速的消息,于是,空气就堆积了起来。

受到挤压的空气开始上升,将水蒸气浓缩,并释放热量。这个过程会使能量注入附近的空气,使之加速移动,让风暴的其他部分也朝这个方向移动。

香港城市大学的陈仲良(Johnny Chan)和欧阳绮雯(Andie Au-Yeung)就此写了篇论文,发表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大气》(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上:“较高的粗糙度导致更强的聚合效应,从而增加垂直气流,并使粗糙区域更易出现涡流。因此,热带气旋倾向于朝更粗糙的区域移动。”也就是说,较易朝我家移动。当然了,遭殃的不止我家。不过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里的主人公约塞连(Yossarian)说得好:当时他正抱怨敌人想杀死他,战友纠正说敌人想把他们都杀了,约塞连反问:“这有什么区别吗?”

还有一样东西喜欢呆在城市,不喜欢城市周边的乡村,那就是热量。大名鼎鼎的“热岛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人心头起火,因为一是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大家窝着火比邻而居;二是天气真的很热,热得连食物都变形了。据推测,德国的炸薯条将缩短1英寸(1英寸约为2.54厘米),因为天气一热,马铃薯长不到原来那么大了。与之相反的是越长越高、快要碰到屋顶的冰沙。

说到屋顶嘛,其实是可以用来给城市降温的。《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上就有篇文章这么写。文中引用了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热岛效应研究小组的一项研究。该小组以洛杉矶为研究对象,模拟了洛杉矶的建筑表面和路面反照率(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和接收的光线之比)提高30%的结果。研究显示,提高反照率能使城市降温2℃。在纽约,2℃的差别就能让躲在室内吹空调的人走到户外。到了外面,我们就能心平气和地与邻居解决问题,并将飓风拒之门外了。(翻译红猪)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