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历法-早期的历法体系
传说中国历法是由黄帝于公元前2637年创立,取代了当时使用的由13个月共384天组成的阴历。公元前1800~1200年的商朝,中国开始使用置入闰月的19个太阳年的默冬章周期历,这比默冬章的记载要早1000年左右。当时还使用与此相关的卡利巴斯周期历(Callipic cycle)(即76个太阳年=940个朔望月减一天)。
在中国古代,农历年从离冬至最近的新月开始,但是到了公元前2世纪末,人们对历法进行了改革,让冬至出现在每年的第二个月,这就引出了一套新的置闰体系。而现在中国的农历年是从冬至后的第二个新月开始,每年的季节更迭周期则是从冬至和春分之间跨季的中点开始计起。
中国的农历年有12个月。农历月的长度以朔望月为准,大月30天,小月29天。为了与太阳年保持一致,每两三年就会加一个月,称作“闰月”(见52页的附录),古代中国每位皇帝在即位时,都会改年号纪年,以计数在位时间。不过在1911年辛亥革命废除了帝王制之后,这种年号纪年法也就不复存在了。
中国历法中的年份都以动物命名,共有12个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称之为十二生肖(见图4)。同时中国讲究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每一行各延续两年,五行与十二生肖组合,共形成了60个组合,因此是每60年才遇一次。例如2000年是金龙、2001年是金蛇,那么2002年就是水马,以此类推,60年后才会遇到下个金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