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是哪国发明的

时间:2024-12-07 02:35:04

大概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胎教就是中国孕产保健市场的重头戏了,几乎每本写给孕妇的国产图书都会介绍它,从未尝试胎教的孕妇少之又少。而且,绝大多数胎教产品都喜欢自称是西方科学研究的产物。

被胎教文化大力推崇的莫过于莫扎特的音乐,但实际上,西方却鲜有“胎教”这个概念,英语里表示“胎教”的词汇是“taegyo”,直接从韩语音译而来。而韩国虽然有自己的传统胎教理念,并于1800年由师朱堂李氏写成《胎教新记》一书,但它的主要思想均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也就是说胎教实际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

早在汉代,《大戴礼记》就曾引用《青史子》(汉代失传文献)的记载,阐述了周王室的“胎教”理念:“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师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太卜持蓍龟而御堂下,诸官皆以其职御于门内。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音声非礼乐,则太师抚乐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不敢煎调,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求朝臣必须用最正统的礼仪侍奉怀孕的王后,因为此时侍奉王后就相当于侍奉太子。汉代刘向的《列女传》亦有载:“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认为文王之所以贤明,就是因为其母在怀孕期间端正了自己的举止,实施了正确的胎教。

上述关于周朝的历史记录是否属实权且不论,起码说明胎教文化的成型时间不会晚于汉代。在古人看来,外界的礼乐声光都能影响到胎儿未来的智力品行,孕妇必须严格控制自己的见闻、情绪、言行甚至思想才能保证胎儿的健康成长。这种观念和现代西医理论显然没什么联系,但却深深影响了中医相关理论的确立。

胎教是哪国发明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政、礼、巫、医在学术上使用的往往是同一套理论体系。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中医著作《胎产书》,就表达了与前文提及的胎教文化相类似的观点。该书提出,要提高胎儿出生后的素质,就必须施以严格的胎教。妇女在怀孕期间应尽量与丈夫接触,不能观看侏儒和猕猴,否则胎儿会由于“见物而化”,导致外貌、智力、人格等受到负面影响。后世的中医学者基本上都继承了先代的胎教理论。例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就在其《千金方》中论述道:“旧说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故妊娠三月,欲得观犀象猛兽珠玉宝物,欲得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观礼乐、钟鼓、俎豆、军旅、陈设。焚烧名香,口诵诗书,古今箴诚,居处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净,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惠、无疾,斯盖文王胎教者也。”

由此不难看出,现代的“音乐胎教”和“语言胎教”等思想,和此时的中医胎教理论几无二致。不可否认,20世纪现代医学的一些实验结果的确证明胎儿能“听到”外界播放的音乐,甚至能“看到”微弱的外界光照。然而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些声光效果能对胎儿的智力发育起到良性作用,也没有类似的胎教观点得到过现代医学的权威认可。在脂肪、羊水甚至内脏的隔离下,对胎儿而言,一段莫扎特的优美音乐或者一段激情澎湃的诗词朗诵恐怕只是一阵嗡嗡的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