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的发明(1973年)-让世界远离饥饿

时间:2023-12-11 04:29:02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认为它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的法宝。

杂交水稻的发明(1973年)-让世界远离饥饿

这是1976年袁隆平(左)与同事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1960年,中国湖南黔阳农校年轻教师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于是袁隆平跳出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得到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我们如果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便能提高水稻产量。

在1964年、1965年水稻开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植株。随后他和助手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没能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

杂交水稻的发明(1973年)-让世界远离饥饿

2000年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000998)”在深交所上市。这是我国第一家以科技名人作为品牌的高科技企业。

为了重选亲本材料,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来到海南岛。1970年11月23日,他们在普通野生稻群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把它和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杂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2年春,杂交水稻被正式列入全国农林重大攻关项目,袁隆平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海南“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即水稻占整个粮食播种面积的1/3,而且我们成功地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从此世界兴起“东方魔稻——杂交水稻热”。

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推广中。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杂交水稻的发明(1973年)-让世界远离饥饿

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袁氏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的发明是重要的展品之一。

海内外媒体都盛赞他为“杂交水稻之父”、“米神”、“当代神农”。虽然荣誉像米粒一样多,但80余岁的袁隆平还是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悉心研究,为“超级杂交水稻”不懈奋斗,空了便到田头拉小提琴。他曾对新华社记者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徐澜)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