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深入地开发和利用宇宙资源,为此必须一方面发展通向太空的经济高效的常规运输手段,一方面建立永久性航天基地,而“空间站”就是向这种永久性航天基地发展的过渡形式。1971年4月19日人类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由“质子”号运载火箭送入地球轨道,让太空飞行进入一个新阶段。
“礼炮-1”号空间站(右)与“联盟-10”号飞船(左)对接。
苏联在和美国竞争登月失败后,决定全力以赴发展空间站计划。到1969年,苏联认为建立空间站的基本技术——航天器的汇合与对接问题已解决,便从1970年起开始“礼炮”号空间站的建造工作。与此同时,他们对“联盟”号飞船进行改装,使之成为空间站的辅助运输工具。
1971年4月19日,巨大的“质子”号运载火箭将人类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不载人发射上天。4月23日,三位苏联宇航员乘坐“联盟-10”号飞船与“礼炮-1”号对接成功,但由于机械故障,未能进入空间站。
6月6日,另三位苏联宇航员多勃罗沃里斯基、沃尔科夫和巴扎耶夫乘坐“联盟-11”号飞船,利用改进设计的对接装置与“礼炮-1”号对接,并成功进入到空间站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创性实验,如长期处于失重状态下的植物生长研究等。6月30日,三位宇航员在返回地球时因密封舱破坏而死亡。
“质子”号是目前世界上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之一。
自1971年4月到1982年,苏联共发射7个“礼炮”号空间站。1986年2月,苏联又用“质子”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新一代“和平”号航天站,开始了载人航天从试验性研究到生产应用的新阶段。
美国则于1973年6月14日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它利用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行计划的剩余物资——“土星”5号火箭第三级改造而成,是第一个实际投入长期使用的空间站。1983年,美国航天飞机又把欧洲空间局的“空间实验室”送入轨道。
我国从1958年也开始独立研制航天运载火箭,1965年正式开始实施人造卫星工程,并着手进行“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和“长征”1号大型运载火箭的独立研制工作。
左:国际空间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人造天宫,90分钟绕地球一圈。
右:2000年11月2日,第一批长期居民进驻国际空间站。
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突破和掌握载人的天地往返技术,这一步已通过“神舟”5号、6号完成;第二步是突破空间出舱活动、交会对接技术,研制和发射货运飞船和空间实验室,2008年“神舟”7号完成了空间出舱的壮举,2011年“神舟”8号和“天宫一号”无人自控交会对接,2012年“神舟”9号与“天宫一号”载人手控交会对接;最后一步是建立长期驻人的空间站。
目前全世界已发射10个空间站,其中苏联8个,美国1个,另一个为“国际空间站”,1998年由欧洲航天局的11个成员国以及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等16个国家联合等建,是现在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也是一项跨世纪的国际合作航天工程,它为人类登月和登上火星起着奠基石般的作用。(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