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是英文缩略词radar的音译,原意为“无线电探测与定位”。它号称“千里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抵御军用飞机,有的科学家开始研制一种远距离搜寻飞机的仪器——这就是后来的雷达。如今随着形形色色遥感技术的出现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所观测到的世界也越来越广阔。
雷达诞生以前,利用声响来确认目标的各种造型怪异的“顺风耳”就应运而生,堪称史上最早的“人肉搜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着军用飞机的出现,像英国这样国土面积小、无回旋余地的国家,迫切需要在敌机靠近自己前,就早早发现它。
可是光靠人的眼睛和耳朵,是无法发现几百千米以外的飞机的。能不能制造这样一个仪器呢?最后,英国国家物理研究所无线电研究室主任沃森·瓦特从声音传播的回声中得到启示。他知道电磁波传出去后,遇到障碍必定有往回反射的可能性。如果发明一种装置既能发射电磁波,又能接受反射波,就可以探测到远处飞机的行动。
而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金属物会被反射回来,如同用镜子可以反射光一样,这是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证实电磁波的存在时便已发现的。它实质上就是雷达的工作原理。
1919年,沃森·瓦特研制出第一个雷达装置。1935年,他开始从事飞机无线电定位工作,并于1941年在英国沿海岸线部署了完整的雷达警戒网。同年,英国还研制出超短波雷达,日夜不停地监视着英国周围的海空。美国、苏联等也纷纷在国土上建立雷达站,在飞机上安装预警雷达,总之,雷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雷达桅。
安装雷达的第二艘日本舰艇“日向”号。
此后,雷达技术迅速发展。现代战场上,雷达部署的广度和密度也越来越大,如一架战术飞机在作战地域上空300米以上高度飞行时,就会受到来自地面30—40部雷达的探测和跟踪。
可是就像猫捉老鼠一样,面对越来越厉害的雷达,飞机、军舰却“隐形”了。为了躲避雷达的跟踪,人们又研制出隐形战机、隐形战舰,在结构、热和声响以及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技术处理,从而成功躲避雷达的探测。
雷达是人类的顺风耳、千里眼,发明之初就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雷达除了军事用途外,早已广泛应用于测量、航行保障和气象观测等方面,如查找地下的古墓、空洞、蚁穴等。
雷达可按多种方法分类,如按平台可分为地面雷达、舰载雷达、机载雷达等,按用途可分为监视雷达、搜索雷达、气象雷达和导航雷达等,按辐射源可分为有源雷达和无源雷达,当然,最常见的还是汽车倒车雷达。
这是一个大型雷达天线,它用于繁忙机场的空中交通管制。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雷达还可以和激光技术、互联网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相结合,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兰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