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证人的证词往往会变得不可取?

时间:2023-12-10 15:49:01

在某些矛盾纠纷或者案件发生的时候,常常需要采纳证人的证词,作为某一事件中的其他参与者或者旁观者,证人的证词似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往往会被当成重要的证据。不过研究人员经过调查发现,许多证人所说的证词都与现实不相符,其中一些人可能会出于某种偏向而提供一些与事实不相符合的信息,但是更多人并没有勇气做伪证,可即便这样他们最终还是会提供一些不太可靠的证据,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为此做了两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心理学家要求几个证人描述一件女孩绑架案的细节问题,结果几个有信心的证人声称自己了解事情的经过,有信心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可是他们所描述的内容并不高明,准确性也存在问题,很多证词明显与事实不符。而那些看上去对自己的证词没有什么信心的证人,在很多方面反而真正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线索。

为什么证人的证词往往会变得不可取?

接下来,心理学家做了第二个实验,他们从一些常见的读物和百科全找到了一些问题,然后让这些参与者回答问题,结果那些对相关问题很有自信的人,回答的准确率很高,而那些看上去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很容易出错。

从这两个实验来看,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证人通常都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和修正,他们会知道什么样的信息是自己绝对正确的、合理的,什么样的信息对自己最有帮助。在回答绑架案这一类比较严谨的问题时,他们会主观设置一些虚假信息,会主动修改一些细节,以便能够很好地迎合自己的观点,并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那些看上去很自信的证人和那些看起来不太自信的证人,所掌握的有效信息或许都差不多,但是自信的人更善于主观修饰和补充,而不自信的人害怕自己提供的线索会误导他人。

回答那些百科全书上的常规问题时,双方都会意识到这类问题都有一个公认的答案,只要记住这些答案就可以解决问题。有的人记住的信息比较完整,因此表现得非常自信,有的人记住的信息不完整,因此回答时没自信,准确度也很低。

所以,证人的记忆在某些时候是不准确的,它们会服务于证人提出的观点,并且主动做出修改,这样自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