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谁会喜欢地震,但是地球上除了南极和北极之外,不论是陆地还是海洋。再没有其他的地方能够躲得过地震的侵袭了。地震会给我们的财产、设施和生命安全带来非常大的威胁,而且它往往都是来得快走得也快,留给我们的应对时间少得可怜。
既然在人类聚集的地方基本上没有躲过地震的可能,我们就只能尽可能地预测它的轨迹,推算出什么时候会有地震发生,这样才能在它到来之前尽可能把应对的措施想得周密一些。不过让人遗憾的是,以现在的技术我们准确预测地震行踪的可能性还不是太大。
于是人们就禁不住会想,如果万一真的要发生地震的话,那最好能够是在白天。好歹在白天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清醒的,总比午夜熟睡的时候发生地震要好上很多吧。但是,又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相对于白天,地震更喜欢在晚上来到我们身边。这听起来好像是地震在故意跟我们作对似的,其实这其中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这里面有着什么样的科学原理。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看看都有哪些给人类带来沉痛灾难的大地震是在晚上发生的。8.3级的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发生在1906年4月2日清晨5点12分;8.9级的智利大地震发生在1906年5月22日的19点11分;7.8级的中国唐山大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的凌晨3点42分;7.2级的日本神户大地震发生于1995年5月17日清晨5点46分。那么,为什么这些灾难性的大地震总是发生在夜间呢?这跟地球的“脉搏跳动”的规律有关。
我们在讲地球的“脉搏”的时讲过,在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的共同作用下会形成一个潮汐力,这个潮汐力会引起地球上一系列的潮汐现象,包括海水的潮汐现象、大气的潮汐现象和地壳的潮汐现象。受地壳潮汐现象的影响,地壳会发生几十厘米的升降运动。
如果某一地区的地质活动到了一个临界点,随时可能会发生地震的话,那么这个地区地壳潮汐现象就会成为引发地震的导火索。而潮汐的运动规律则是每天的日出和日落时分,所以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发生地震的概率自然要比白天高很多。
另外,同样是受到太阳和月亮的引力的影响,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发生地震的概率也会比平时大很多。这也是因为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