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末,德国和俄国革命领导人的和平谈判仍在进行,而已经土崩瓦解的俄罗斯帝国此时在面对敌人时陷入了非常无助的状态。东部战线的压力得以解除,德军统帅部立即将大批军队从东线调到西线,希望在美国的援兵到来之前取得军事上的优势地位。
随着德军在法国的兵力增强,3月末,德国对巴黎和英吉利海峡的港口发动了期盼已久的军事打击。同时,德军在距离巴黎75英里以外的地方用远程大炮开始了对巴黎的轰击。几天后,德军的一枚炮弹落在巴黎的一座教堂上,这里正在进行耶稣受难日的大型集会,德军的炮弹造成了75人丧生,90人受伤。
面对德军的恐怖进攻,法军和英军都伤亡惨重,然而他们仍然在苦苦支撑。形势岌岌可危。驻扎在法国的由潘兴将军领导的美国士兵都愿意服从协约国最高统帅福煦将军(General Foch)的调遣。同时美军向美国政府告急,请求立即派兵驰援法国。为了响应驻法美军的请求,美国政府加紧运输兵力,每个月都有大约25万人从美国运往法国,直到战争结束前,美国在法国的军队人数超过了200万。历史上从未有过向国外投送如此大兵力的行动,而这也幸亏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协助和在海上对德军潜艇的巡逻才得以实现。
整个春天到初夏的几个月里,德国不断发动攻击并取得了进一步的战果。但是到了6月中旬,德国因为前面的军事行动而消耗了大量的兵力,而美军的兵力此时却大为增强,人数上的优势现在转移到了协约国这一边。战局发生逆转,协约国开始全面反攻,德军退回到马恩河以后。兴登堡战线的强固防御工事也被协约国军队突破,德军开始从法国大撤军,一直退到比利时边境。
随着西部战线的局势开始对德国不利,德国其他战线上的盟友也开始面临着灾难。在巴勒斯坦,英国军队在艾伦比将军(General Allenby)的率领下,在历史上著名的大决战中几乎全歼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大马士革(Damascus)和贝鲁特(Beirut)等重要城市都落入英国手中(10月2日—9日)。大约在同一时刻,在马其顿战线,法国和塞尔维亚联军大败保加利亚的军队,并在9月底前迫使保加利亚求和。盟军开出的求和条件就是保加利亚无条件投降。
保加利亚退出战争,再加上叙利亚的投降和西部战线的严峻形势,迫使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同时通过威尔逊总统提出了“海陆空三军”停战协定(10月5日)。停战协定是和平谈判的先兆,和平谈判以美国政府的14条提议为基础,中心思想就是威尔逊总统在多次演说中所提出的民族自决权。
威尔逊总统和协约国之间经过多次照会往来之后,和平谈判的权力被移交到法国的协约国最高战争委员会手中。事态发展很快。10月末之前,惨败的土耳其人就签署了等同于无条件投降的停战协定(10月30日);4天之后,奥匈帝国由于自己在意大利驻军的溃败和君主统治的迅速解体,也向协约国寻求类似的停战协定。与此同时,在凡尔赛的协约国最高战争委员会也制定了德军停止敌对行动的方案,德国政府被告知福煦元帅会接受德军正式代表就停战协定的条件进行沟通。11月8日,星期五,德国代表团来到了福煦元帅的司令部,福煦元帅代表盟军向德国提出了停战协定的条款,并要求德国政府在下周一(11月11日)上午11点之前做出决定。在离协约国提出的最后期限的几个小时前,德国特使签署了这份停战协定。其中的主要条款有:(1)德军立即从所占领的国家撤军,撤军期间不得伤害所在国家的民众和损坏财产,并撤退到莱茵河以东6英里以内;(2)德国海军的全部潜艇和其他船只必须全部投降;(3)宣布放弃《布加勒斯特条约》和《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Treaties of Brest-Litovsk)中的权利;(4)立即遣返协约国战俘和平民,返还从入侵国掠夺的全部财产,并补偿占领区的损失。
这些停战条款实际上就等同于德国的完全无条件投降,并使德国在休战期届满后也不可能恢复敌对行动。
在停战协定签署前不久,德皇威廉眼看自己的统治世界的梦想破裂,便逃往荷兰寻求避难。他令德国陷入了动乱、革命和完全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德皇的出逃被名副其实的“王权的大崩溃”所标记。几天之后,德国境内没有一个国王、公爵、大公或王子行使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