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学家吉恩·皮亚杰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就孩子的心智写了比任何人都要多的文章。他把孩子的成长阶段描述成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和我们一年一年地描绘孩子的成长变化不同,皮亚杰的描述相对来说跨越了更为宽广的年龄段,因此他并没有区分八岁孩子和九岁孩子的任何不同。
抽象思维开始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八岁到十一岁的这段时间的思维发展,属于“具体运行”阶段,也就是抽象思维的开始。孩子成长到这一阶段时,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了。他现在能够认识到别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皮亚杰的说法),而且还能或多或少地根据逻辑规则,来修正他自己对某件事不够全面的第一印象。
因此,他能明白容器形状的改变并不会造成量的改变。把装在一个高而细的圆柱形瓶子里的水,倒进一个扁平的盘子里,不论是九岁孩子还是五岁孩子,他的第一感觉都会认为瓶子里装的水比盘子里的多。然而,九岁孩子却能够借用新学到的法则克制自己的最初感觉,指出倒出来的水一定没有变少,因为在这里只不过是容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他也理解了数量的意义,如果你把10个石子摆成一排,另外再把8个石子稍微拉开一点也摆成相同长度的一排,他能分辨得出哪一排石子数量更多。而小的时候他有可能会认为,既然两排石子长度一样,那么数量也应该一样。
九岁的孩子还可以运用简单的逻辑得出一定的结论,做些简单的演绎推理,以及现在可以做得到的分门别类。而且,他也能够描绘一系列的举动,比如出去办个小差事然后再回来。而在此之前,他还不能描绘出他来去的路线图。跟随一条熟悉的路径来去(这一点他更小的时候就能做得到)和利用思维来形象描绘这一趟行动,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
独立的批判性思维
尽管我们自己从来没有发现皮亚杰的这种区分对孩子的父母有多大帮助(不过,有些老师还是说他们觉得有些帮助),但是,我们却观察到了不同于皮亚杰说法的现象,即孩子从七岁起就开始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到了九岁的时候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更有了明显的成长。而且,我们也注意到,九岁孩子显然已经开始有了独立的批判性思维。
九岁的孩子能够用语言表达更加微妙和细致的感情,而且也能表达一些负面的情绪:报怨、自我批评——“我也会那么干的”“天,我怎么这么笨呐”。他对父母的行为这时也有了相当多的批评,而且常常是相当细致入微的批评。
语言成为与他人沟通的工具
八岁孩子特喜欢说话,有时候仿佛就是为了听他自己聒噪而喋喋不休。可是到了九岁,说话则变成了一项工具,可以用来跟别人分享他的主意、表达他的想法,而不再是为了说话而说话。另外,九岁孩子的词汇中明显少了很多“出格”的词句,也就是说,那种八岁孩子非常典型的夸张、幻想的说法,或者不折不扣的荒诞不经的词,现在都少得多了。
不再相信童话和魔法,少数却有可能相信命数
我们看到,在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这个世界有了越来越现实的认识。他对童话故事的兴趣越来越淡,对魔法的深信不疑也越来越浅。不过,还是有些九岁孩子对命数深信不疑,而且可能还相当迷信。
能够直面死亡本身
九岁的少年针对诸如死亡、神灵还有圣诞老人的看法,在过去的一年之中又有了进一步的成熟。对于“死”这件事情,大多数这个年纪的孩子都能抱以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他现在可以直接面对死亡的事实,而不再关注于棺材或者坟墓等这些外围的事情。而且他现在能关注到与死亡过程中相关联的逻辑性以及生理性的要素,例如,“谁谁还没有离去”“假如一个人没有了脉搏、呼吸和体温,他就死了”。偶尔你也许会听到九岁孩子说:“唉,我希望我从来不曾生下来”,或者“我希望我已经死了”,不过,照常规来说他这种话其实并不当真。这个年龄的孩子并不对“死亡”有多少兴趣。
比较“现实”和“理性”,对神灵不感兴趣
典型的九岁孩子,跟他八岁的时候相比,“宅”在家附近的时间多了很多,因此,他往往不太对“神灵”这种相对来说十分遥远的概念感兴趣。另外,他对星期天去教堂参加儿童班的兴趣,这时也低落了下来,除非跟那里小朋友的交往还能对他有吸引力。但是,正如格塞尔博士曾经指出的那样,这个年龄的孩子“几乎是以一种理性主义的精神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理性地享受圣诞节的美好
毋庸置疑,到了这个时候,孩子已经不再对圣诞老人信以为真。不过,他们大部分都不会忍心对着弟弟妹妹摧毁这美好的神话。相反,九岁的孩子会带着宽容的微笑,去感受甚至享受弟弟妹妹对圣诞老人的满心期望。他当然还是很喜欢过圣诞节,只不过圣诞老人不再是这个节日的真实部分,而仅仅是自己小的时候由“他”带给自己的那份兴奋而喜悦的记忆而已。假如有人问他现在对圣诞节有些什么看法,一个典型的九岁孩子也许会这么告诉你,那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善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