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人注意到性别因素在一个人性格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他们提出造成男孩与女孩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两性的性别角色要求不同。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我们在培养男孩和女孩时的期望不同,这就使得男孩和女孩有了不同的表现。
性别角色期待
确实如此,对于男孩,我们的社会期望可能更多的是希望他能活泼强壮,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而对于女孩,我们的社会期望可能更多的是希望她温柔娴静,做一个规规矩矩的女孩子。这些不同的性别角色期望自然会对男孩和女孩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有些家长朋友曾经表示,当孩子长到一岁半时,一个女孩要比同年龄的男孩显得特别容易带。这可能就是女孩将我们平时对她们性别角色的期望内化的结果。女孩子渐渐有了女孩子的样子,平时就比男孩子安分;即使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发起脾气来,威力也比男孩子要小得多。
有些家长朋友也会抱怨,当孩子长到一岁半时,女孩也有比男孩子难带的时候。因为她们渐渐有了自我意识,穿衣服要穿鲜艳漂亮的,梳头发要梳精致美观的,相比之下,男孩子就没有那么多的要求。这也可能就是女孩将我们平时对她们性别角色的期望内化的结果。女孩子开始爱美了,要整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上面说的是我们对男孩和女孩不同性别角色期望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男孩和女孩身体发育状况的问题。
事实上,多项科学研究表明,除了极个别情况外,男孩一般比女孩在各方面发育都要迟缓。所以,如果当你发现,隔壁家一岁半大的小女孩已经口齿俐伶、能说会道,而你与之同龄的儿子还只是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汇,诸如“爸爸”“妈妈”“猫猫”“狗狗”,千万别失望,这是正常现象。如果当你发现,隔壁家一岁半大的小女孩已经非常听话,可以自己独立进食,而你与之同龄的儿子还是整天跟你胡搅蛮缠,让你追着喂饭,千万别愤怒,这也是正常现象。
由此看来,前文所述的一些极端行为表现,更可能发生在一岁半的男孩身上。
亲子关系
此外,我们还要强调一点:因为每个孩子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就导致了每一对母子关系(或父子关系)的独特性。诚如儿科专家贝瑞·布拉兹尔顿博士(Dr. Berry Brazelton)所言:“没有一对母子或是父子之间的关系不是独一无二的。”
有些亲子关系显得特别融洽,因为父母亲和他们的孩子特别投缘;而有些亲子关系则显得特别不搭调,因为父母亲和孩子都看对方不怎么顺眼。当然,这两种属于极端情况,大多数还是处于两者之间。但万一你和你的孩子刚好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千万别以为你自己就是个称职或者不称职的父母,同时也别反过来认为自己生了一个特别乖或者不乖的孩子。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当孩子长到一岁半这个特别敏感的阶段时,因为孩子发展的不稳定性,常常容易导致亲子关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之前特别乖巧的孩子此时可能不那么听话了,之前非常融洽的亲子关系此时也可能变得紧张起来了。对此,各位家长朋友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一出问题,就开始自责或者责怪孩子。
给父母的提醒
虽然我们都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交替出现发展的稳定期和不稳定期这个规律(如第028页图一所示),但是,要把握每个孩子的行为中心线并不容易。下面就为各位家长朋友们介绍一下孩子行为中心线的问题。
孩子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行为表现会有一条中心线,从中心线所在的位置往往可以看出孩子一生的行为状况。
如图一所示,这个小孩行为的中心线就是属于较为偏右的那种类型,在他的一生中,其行为都倾向于良好稳定,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如果你恰好有这样一个孩子,可能你就不用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费太大心思。
但是如果恰好相反,这个孩子的行为中心线属于较为偏左的那种类型,那么,终其一生,其行为都趋于混乱波动,而且矫正起来也比较困难。如果你恰好有这样一个孩子,可能你就要在孩子的培养上花些心思了。
在以上部分,我们虽然为各位家长朋友提供了包括体形分类说、健康等级说以及性别差异说三种分类法,来帮助家长朋友们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是,切忌以偏概全,简单地把孩子归入某一类。请各位家长朋友永远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同时,还要对孩子的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性保持真正接纳和欣赏的态度。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柯尔博士(Dr. Herb H. Kier)在论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曾经指出: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不能将他们简单地相互比较,进而排出一个高下顺序,说明哪一个更聪明,哪一个更愚蠢,因为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所要做的是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宝贵的个案,以客观、接纳的眼光,去欣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之处,这样才会产生意义。
“但是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不一定是一眼就能发现的,有的孩子要花很长的时间,才会慢慢显出他的个性,因此我们要学会耐心观察。同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有的原本的独特之处,可能会随着他的发展而消失,有些独特之处又会随着他的发展而逐渐显现出来。
“然而,每个孩子可爱而独特的一面都会在父母的关爱中慢慢显露出来。到这时,我们对他的尊重和关爱已经通过与他平等的接触、交流,深入到了他的内心,从而也会引发他以同样的尊重和关怀来回应我们。”
总之一句话,深入发掘孩子最美好的一面,给予他全身心的关爱,并让他了解到我们对他的关爱,这是每一个家长朋友最应该做的。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孩子——无论禀赋、性情如何——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