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哲学-专业的自我描述和文化特征-解读欧陆哲学

时间:2023-12-06 06:59:03

欧陆哲学——专业的自我描述和文化特征

那么,我们如何解释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以及两派哲学家之间的这个鸿沟呢?至少在英国的读者看来,“欧陆”这个形容词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这个形容词的其他用法,比如“欧陆式早餐”,或者是我母亲那时候常用的说法“欧陆式盖被”。这就是说,正是这个地理词,或者说是地名,指存在于特定地方(即欧洲大陆)的某个东西。这个形容词引出了欧陆的和非欧陆的区分,而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个区分常常有恶化成英国人与欧陆人之间的对立之虞,欧陆人被界定为外来的、异国情调的、陌生的,而英国人则被看作亲切的、本土的、熟悉的。这样,“欧陆”这个概念就暗指了看起来难以对付、老实说让人十分讨厌的政治地理学问题,这就是,究竟是英国脱离了欧陆还是欧陆脱离了英国(回想一下那个臭名昭著的报纸标题:“浓雾笼罩海峡。大陆遭到阻隔”)。

欧陆哲学-专业的自我描述和文化特征-解读欧陆哲学

现在,我想就欧陆哲学的历史意义说两点。首先,这本质上是一种专业的自我描述:就是说,这是哲学家们和哲学系组织研究和教学的一种方式,表明了他们的思想联盟。从这种意义来说,欧陆哲学是哲学专业化的一个特征。在这种严格意义上,“欧陆哲学”这个概念是新近才创造的。虽然人们对于欧陆哲学的概念被视为专业描述的起源并不存在什么共识,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欧陆哲学并未成为哲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名称。显然,它在美国出现的时间早于英国,而在英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在埃塞克斯大学和华威大学开设了关于欧陆哲学的研究生课程。在美国,以及较小程度上在英国,“欧陆哲学”一词代替了以前所说的“现象学”或者“现象学与存在哲学”。这些术语还保留在英语世界中与欧陆哲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专业学会的名称中,比如1962年建立的“现象学与存在哲学学会”和1967年建立的“英国现象学学会”。这样看来,在战后时期,欧陆哲学在广义上就等于现象学(通常带有存在哲学的外表),这也反映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一些介绍性著作的名称中:《现象学导引》(1965)和《现象学在美国》(1967)。1983年出版的《欧陆哲学在美国》正是模仿和变换了后一的名称,这一点似乎具有暗示性。“现象学”为什么被替换成了“欧陆哲学”,其原因并不十分明了,但这似乎是要引导人们去考虑各种所谓的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想运动,它们逐渐远离了现象学,并常常对现象学采取敌视的态度:这种倾向较弱的是拉康、德里达和利奥塔(Lyotard)的思想,较强的则是德勒兹和福柯的思想。

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之间的这种实际上的区分,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哲学的随附现象中看到,比如要求求职者是“欧陆主义者”,以及在出版社的分类目录中,其中专门有几页就是关于欧陆哲学的,通常放在目录的后部。约翰·塞尔(John Searle)就洋洋得意地断言,分析哲学在英语世界有一种近乎垄断的专业霸权地位,而各种类型的非分析哲学(比如现象学)就感觉需要界定自己与这种霸权关系的地位。然而,虽然有这种毫无争议的霸权,在英国、爱尔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仍然有一些大学以欧陆哲学为专门研究领域,在美国就更多,大多是一些天主教大学,但也有一些明显的例外。在那些分析哲学占主导地位的哲学系里,常常有一些课程或文章是关于“近代欧洲哲学”、“后康德哲学”或“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这些课程的开设有时是为了满足学生们的要求,这在这个领域中通常很重要。而且,欧陆哲学的影响力在英语世界,特别是它最近的法语版形式,被认为在哲学系之外比在哲学系之内更为强大,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理论创新:文艺理论、艺术史和理论、社会和政治理论、文化研究、历史编撰学、宗教研究和人类学,更不用说在美术、建筑、女性主义和心理分析领域的争论。特别发人深省和重要的是,英语世界对欧陆思想的接受大部分都发生在哲学系之外。

然而,假如这就是事情的完结,那么,对欧陆哲学的讨论,就会像是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其他专业分歧一样,没有什么普遍意义。要想解释反映在奎因顿的轻蔑和巴塔耶的震惊中围绕欧陆哲学的争端的这种持续不断的烦躁不安,我们就得作出第二个说明。这就是说,欧陆哲学概念作为一个专业的自我描述,更有争议,更具破坏性,因为它涵盖了一层更为古老的文化意义,回到了关于英国和英语世界与欧洲大陆之间关系的争论上,比如,这些争论在当代英国政治中就大量存在。在这种意义上,有关哲学传统的认同问题就完全陷入了政治地理学的意识形态偏见之中,表达为这样一些错误模糊的概念,比如“英国的经验主义”、“法国的理性主义”、“德国的形而上学”等等。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