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声音?
“柏拉图有多重声音,而不是众多理论。”这是阿里乌斯·狄迪莫斯的观点。他是擅长笺注的一位古代哲学家,他发现我们读柏拉图对话时会越来越感到困惑,不知道当如何把它们联系起来。即使我们认为在某些对话中,柏拉图可能暂时认同苏格拉底或埃利亚来客所持的观点,我们仍然会发现侧重点和角度不同,因而很难判断某一主题到底有多重要。我们还发现对同一主题往往有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而且不同对话中的观点彼此冲突,几乎不可调和。
历史上对这一问题有很多解答。有一种说法认为,柏拉图写作对话的本意在于,每一部作品都自成一体,若要将所有对话放在一起,营造一个理论体系,这便大错特错了。我们很难反驳这个观点,但也很难贯彻这种想法。比如我们读《申辩篇》、《克力同篇》和《高尔吉亚篇》,就不可能认为其中论述“善”和“幸福”的部分毫无关联。而当我们读到《普罗泰戈拉篇》中论幸福的段落,发现与《高尔吉亚篇》中的论述明显矛盾,若仅仅归结为每一篇对话都对同一问题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就很难让人满意。有一些思想线索始终贯穿于柏拉图很多对话中,我们自然跃跃欲试,想把这些思想整合在一起。
但是,在这些思想中我们能发现何种统一性?有些解释者发现柏拉图思想高度一致,但是对于不同对话中的不同讨论方式,他们或避而不谈或有意贬低。古代柏拉图主义者便代表这种倾向。这一派最极端的做法是将所谓“柏拉图主义”看作一成不变、铁板一块的一套思想,先已存在于柏拉图心中,至于这些思想在对话中是如何表达和呈现的、柏拉图的论辩是如何展开的,这些因素都对这些思想毫无影响。坚持这种意见的人损害了柏拉图的名声,好像柏拉图只醉心于教条而不管辩论。到了20世纪,大家越发关注对话中论辩的细节,逐渐接受这样的看法:柏拉图不止一次返回到同一个思想,每次处理方式均有不同。直到不久以前,学术界还普遍接受一种进化的模式,认为柏拉图的著作体现了他思想的“发展”。具体说来,早期对话里苏格拉底只辩论不给出结论,到了所谓“中期”和“晚期”对话,柏拉图便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观点的前提颇为可疑,比如柏拉图的生平、著作的准确年代不易确定,而苏格拉底是否仅仅是柏拉图的传声筒,也未可知。这种方法如今已遭到怀疑。虽然用这种方法可以解释一些问题,比如为何有明显矛盾的段落等等,但实际上还有其他解决办法。
柏拉图的思想也许是或松或紧地连缀在一起,也可以说是或多或少以独断的方式提出的。许多强调教条的柏拉图主义者不明了柏拉图何以拒绝直接表明个人态度,他们也损害了柏拉图的声誉,好像柏拉图只是在利用苏格拉底或者埃利亚来客,把他们当作自己发号施令的传声筒。柏拉图拒绝提出武断的学说,这一点我们应该予以尊重,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他思想产生兴趣。很多人觉得,在通读对话过程中,他们一点一滴地积累,慢慢感觉到一整套清晰的思想。他们还认识到,柏拉图每一次陈述这些想法,都不是最终的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