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货币-欧盟概览

时间:2023-12-05 22:19:02

单一货币

货币联盟要求各种货币可以在成员国间跨国界自由流通,并废除它们间的汇率变动。单一市场计划实现了第一个要求,而汇率机制则为第二个要求奠定了基矗

单一货币-欧盟概览

汇率机制与货币稳定

汇率机制(ERM)是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建立货币联盟的尝试失败后于1979年建立起来的,它要求各国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干预,以使它们的汇率波动保持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到80年代末,它通过以德国联邦银行为基础,在保持货币稳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英国在开始时再次游离于外,却在1990年加入进去。但是由于英国汇率水平过高,而且缺乏上个10年的合作经验,1992年9月的货币大波动迫使英镑在被称为“黑色星期三”的那个日子退出汇率机制;货币一体化也因此而成为许多英国政客不堪回首的话题。

汇率机制对其他成员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尝到了汇率稳定的甜头,大多数政治家和商业机构都赞成单一货币,连工会亦大多如此。有了汇率机制,汇率兑换的成本将可省去,而这笔费用估计每年达130亿至190亿埃居,对个人与小企业是格外沉重的负担。不过汇率机制给经济带来的主要好处在于消除汇率波动的较长期风险:它将绝然地消除汇率风险,不仅是贸易方面的汇率风险,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跨国投资方面,以及那些有赖于能毫无风险地进入整个欧盟市场的企业的汇率风险;而这两方面对欧盟经济的活力有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支持单一货币计划,反映了它们对共同体的长期立常法国对这一计划最为支持,因为法国不仅对汇率的稳定有着传统偏好,更渴望分享欧洲中央银行控制权,以部分收回事实上由德国联邦银行行使的货币自主权。另外,法国早就希望让欧洲有能力挑战美元的世界霸权。同时在1990年,单一货币已成为法国将德国控制在统一的欧洲的政治计划中的最重要一环,是法国对德国统一作出反应的迫切需要。除了丹麦与英国,其他成员国都认可单一货币的政治与经济需要。不过对德国人来说,尽管为取得法国认可其统一而接受单一货币的政治动机是决定性的,但对于用一种尚未得到验证的货币来取代已十分强硬和稳定的马克,他们仍有保留意见。

德国联邦银行在保障货币稳定上的成功显示了德国货币方案的优点,因此其他国家政府同意接受德国模式的货币联盟。而对放弃马克存有疑虑的德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先决条件。他们还仍然坚持认为单有货币联盟还不够,还需要有“经济联盟”来制定有益于货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目标

《马约》在规定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Emu)的同时,还确立了欧洲中央银行(ECB)如同德国联邦银行那样是完全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与各国的中央银行一起,组成欧洲中央银行体系(ESCB)。欧央行的6位执行理事与其他央行行长,组成欧央行的行长理事会。欧央行体系中的这些银行以及它们决策机构中的所有成员,均不得接受任何其他机构的指示。虽然欧央行体系的“首要目标”是“维持价格的稳定”,在服从此首要要求的情况下,它还应支持共同体的“总体经济政策”。欧央行拥有授权发行纸币和批准成员国造币厂铸币数量的全权。为满足德国的偏好,单一货币被命名为“欧元”,而非听来像法语的“埃居”。

为了确保只有那些达到货币稳定的国家才能加入欧元区,条约制定了5项“趋同标准”,涉及通胀率、利率、预算赤字上限、公共债务总额上限,以及汇率稳定性。例如,预算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公共债务被限制在GDP的60%,除非它正在“充分下降”并“以令人满意的速度”接近60%的限度。只有达到这些标准的国家才被许可参加,而且也确定了阶段与时间表,以保证至少有最少数量的国家有时间来达到这些标准。未达标的国家获得“豁免”,直至达标;而英国与丹麦通过谈判获准可选择不参加,直到它们愿意参加为止。

在第一阶段,所有国家都得接受汇率机制——英国曾短暂地加入,但很快就被市场调节作用驱赶出来。在第二阶段,这些国家得在实现趋同标准上取得足够进展。第三阶段从1999年1月开始,将确定参加国货币的“最终固定汇率”,从而在2002年前实行单一货币。在毋需使用纸币或硬币之处,可使用欧元进行结算,并且欧元将在2002年完全取代参加国的货币。

参加国家与不参加国家

在制定趋同标准时,人们曾料想除英国与丹麦外的13个没有选择退出的成员国中,大约有六七个国家会在1999年前达标。结果,大多数国家参加欧元区的决心是如此之大,达标的竟有11个国家:不仅包括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意大利也在普罗迪总理的领导下达标。意大利是所有成员国中最赞同联邦主义的,担心被排斥在如此重要的一个发展之外促使从政者们都相应行动起来,以适应新情况。希腊是不得不接受“豁免”的唯一国家,但它也决心达标,并在2001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英国和瑞典政府仍然准备将参加与否的问题付之全民公决,而丹麦则在2000年9月的全民公决中以53%对47%拒绝加入。

图14欧元:纸币与硬币。

在英国,加入问题曾引起了激烈的政治冲突。撒切尔夫人在下议院大呼“不……不……不1,充分表达了她的情感。她的继任者约翰·梅杰在马斯特里赫特通过谈判选择不参加,而3个主要政党都承诺,要以全民公决来决定是否申请加入欧元区。虽然一些最资深的保守党人决心“在经济条件成熟时”加入,保守党却愈来愈持反对态度;自1997年以来担任反对党领袖的威廉·黑格,更是推行在下届议会任期内(大选最迟将在2002年5月举行,但可能会提前至2001年举行)保守党政府将不会寻求加入欧元区的政策。

民意调查显示公众对欧元也有颇多怀疑。工党新政府在原则上赞同加入,但要满足它的5项条件。其中3项是对英国投资、对金融服务业与伦敦城,以及对经济增长、稳定与就业的预期影响。第四项是成员国经济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不用调节汇率即可作出必要的调整,从而使经济与货币联盟获得成功。第五项是英国经济周期与欧元区经济周期实现趋同。《金融时报》将前4项条件称为“论说题”,即只要愿意,政府便可作出肯定的回答;但“周期趋同”更具实质意义:为了避免对英国经济造成冲击,英国的利率必须十分接近欧元区的利率;英镑则应以可接受的汇率兑换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