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溃败
贸易谈判代表们2003年9月在坎昆相聚于两年一度的部长级会议,努力争取在2005年1月的最后期限之前结束DDA谈判。在根据《多哈宣言》设立的贸易谈判委员会(TNC)的组织下,成员方花了两年的时间筹备坎昆部长级会议。TNC下设7个谈判小组,就各个特定议题分别进行谈判——农业、非农业市场准入(NAMA)、服务业、规则、贸易与环境、葡萄酒和烈酒的地理标识以及争端解决谅解机制的改革。然而,谈判过程的组织和简化依然无法克服成员方在所讨论的各项议题之间的严重政治分歧,最终,坎昆会议以失败而告终。
2002年时谈判多次错过最后期限,且成果不多。该年最成功的当属TRIPs理事会就缺乏自主生产能力的成员方平行进口必需药品达成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发展中国家如今可以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通过强制许可生产的廉价普通药物。接下来的谈判进程则主要是围绕极其敏感的农业议题而展开,然而,议题之间的分歧依然存在。随着坎昆部长级会议召开日期的日益临近,总理事会主席——卡洛斯·佩雷斯·德尔卡斯蒂略大使——凭借职权发布一份折中的主席文本以期打破僵局。这份文本所激起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在第三章已作讨论。欧盟和美国联合发布的农业文本(8月13日)丝毫没有减轻发展中国家的疑虑,他们担心两大巨头可能“将另一份《布莱尔宫协定》强加给我们”。(《布莱尔宫协定》为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奠定了基矗它由欧盟和美国联合达成,并将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坎昆部长级会议就这样在发展中国家的怀疑声中开幕,这种在多哈部长级会议上就已被进一步加深的怀疑情绪很快发展成为南北之间的全面对立。
第三章已经讨论了坎昆会议磋商和决策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的影响。对三项议题的磋商也被证明是非常艰难的。坎昆会议在农业、新加坡议题和棉花这三方面陷入严重僵局。不过,在讨论之前,有一点需要明确:对这三项议题的集中关注并不表示其他议题已经解决或对将来解决这些议题会提供捷径。坎昆会议上对诸如NAMA和S&D议题的分歧依然严重,而且这些分歧在将来的谈判过程中还会出现。农业被证明是2003年夏天最为棘手的难题,并成为坎昆会议最令人讨厌的议题。在欧盟和美国8月份拟定出联合草案之前,赞成全面农业自由化的凯恩斯集团一直希望美国能够支持他们的立常同样,反对全面农业自由化的成员方则希望欧盟能够支持他们的观点。然而,当这两类发展中国家意识到美国和欧盟最终联合起来制订了一份令他们感到极为不满的文本时,他们在巴西和印度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就这样,一个近年来最有趣的发展中国家联盟——G20集团——诞生了,其核心成员由巴西、中国、印度、南非和阿根廷等新兴力量组成。
2003年9月2日,G20集团发布由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巴拉圭、秘鲁、菲律宾、南非、泰国和委内瑞拉共同签署的文本草案。与欧美草案中的承诺相比,该集团建议对国内支持措施进行更加积极的削减,包括对“绿箱补贴”加以限制。在市场准入方面,草案克服了巴西等持积极态度的国家与印度等持消极态度的国家之间的分歧,要求发达国家作出更多承诺。例如,草案声明,“所有发达国家都应该对所有热带产品以及《农业协议》序言中提及的其他产品以及占发展中国家进口一定百分比的其他农产品提供免税待遇。”草案还一步声明,“发展中国家无须作出有关扩大关税配额量和削减配额税率的承诺。”为了与G33集团(见下框)保持一致,草案还要求赋予发展中国家“特殊保障机制”。在出口补贴方面,G20集团提议在指定日期之前取消与发展中国家利益有关的出口补贴,并要求发达国家进一步承诺在此后某一指定日期前削减剩余产品的出口补贴。此外,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的规定贯穿于文本草案的始终。
修改后的主席文本,即为德贝斯草案,于9月13日正式提交大会讨论,对G20集团关注的问题却丝毫未加考虑。在有些方面,该草案甚至被视为一种倒退。在所有对该草案的指责中,G20集团指出其对国内支持建议的削减量并不充分,在市场准入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出的承诺也不平衡。有趣的是,与LMG在多哈会议后期的瓦解不同,G20集团并没有在坎昆会议期间实行的分裂策略中沦陷。双方成员在坎昆都各自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直到会议的最后一天,也没有任何一方作出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