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宗派主义-死海古卷概说

时间:2024-07-02 01:35:07

犹太人的宗派主义

第二圣殿时期的特征是犹太人内部宗派林立。其中,最重要的派别有艾赛尼派、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英语“宗派”(sect)和“宗派主义”(sectarianism)二词带有贬义,因而是不合适的。哈佛大学教授沙耶·科恩(Shaye Cohen)为古代犹太人的宗派提出了一个颇为可取的定义:

犹太人的宗派主义-死海古卷概说

宗派,是一个有组织的小集体,它从一个大的宗教团体中独立出来,并断言唯独它才体现了该团体的理想,因为唯独它才真正理解上帝的意志。

科恩进一步解释说,一个宗派必须足够小,这样才能够在一个较大的宗教团体内突显出来;它还必须是有组织的,有加入的程序和纪律;它还必须确立自己的边界,借以和更大的团体在规模、宗教、社会诸方面区别开来;唯独它才能够真正理解大团体的理想和上帝的意志。这个定义很适合艾赛尼派,对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则不适合。

E. P. 桑德斯(E. P. Sanders)是一位用威尔逊社会学方法研究《新约》的学者。他进一步提出,应该在“宗派”(sect)和“党派”(party)二词之间作出区分,区别的基础是他所说的“耶稣救赎的排他论”。一个宗派,例如艾赛尼派,是一个否认大团体内的所有人都可得救的小团体。它是内向型的,转向自身内部。与此不同,一个党派,如法利赛派,则是改革者,它直截了当地主张大团体中所有的人都应该和党纲保持一致。

这些定义有助于澄清公元前150年至公元70年间兴起的各类团体。艾赛尼派是内向分子,他们“因为城里人不敬神的习惯”(斐洛语)而逃离城市。当他们把祭品送到圣殿时,他们用“与众不同的习惯洁净法”(约瑟夫斯:《犹太人古代史》18.18—19)施行祭礼。

法利赛人是不离城隐居的改革者。他们是依据长老们的口传进行律法诠释的专家。他们关心食物的洁净、安息日的规则、什一税和历法。有的学者把法利赛人的起源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但这一观点有赖于特定的历史重构才可成立。就我们所知,约瑟夫斯提及约拿单·马加比时代(公元前161—前143年)的艾赛尼派和撒都该派时也提到了法利赛人。这表明,法利赛人的存在甚至早于这个时代。有些学者如斯德格曼(Hartmut Stegemann)则认为,法利赛人和艾赛尼派都起源于马加比起义的哈西德,即虔敬分子。

不论起源如何,法利赛人都是一个大约在公元前150年到公元70年间存在的确定团体。他们活跃于约翰·许尔堪一世(公元前135—前104年)、亚历山大·雅纳乌斯(公元前103—前76年)以及沙龙·亚历山大(Salome Alexandra,公元前76—前67年)诸王统治的时期,其命运也随国王的更迭而变换。起初,法利赛人似乎是深受宠爱的。后来,一个名叫以利亚撒(Eleazar)的法利赛人举止粗鲁,在一次宴会上侮辱了许尔堪,致使这位哈斯蒙尼国王站到了法利赛派的对立面。他们领导过一次反亚历山大的暴动,但没有成功,反而招致了残酷的报复。此后,法利赛人的命运更加糟糕。最后,女王沙龙(亚历山大)赐予他们权力,他们这才享有了一段黄金时期。

法利赛人是拉比的前身。在拉比们著述的文献中,他们被称为“分离者”(perushin),尽管并非所有的分离者都是法利赛人。在库姆兰古卷中,他们被蔑称为“做事圆滑的人”(dorshey ha-laqot)。这个绰号含蓄地批评了他们在遵行律法时喜欢变通的爱好。在《那鸿书注释》中,他们被确定为被亚历山大·雅纳乌斯国王活活绞死的人。“暴怒的年轻狮子向那些做事圆滑的人复仇,并把它们活活绞死。”法利赛人相信人死后会复活,这条教义将他们和撒都该人区别开来。和艾赛尼派不同,法利赛人不认为命运是“万物的情妇”。在他们看来,有些事情是命运决定的,有些则在乎人为。

最后来看撒都该派。人们对这个派别知之甚少。他们很可能来自贵族圈,显然不相信命运和死者的复活。从其名称可以推测,他们大概和撒督人有关联。纽约大学的教授劳伦斯·H. 席弗曼(Lawrence H. Schiffman)论证道:根据《4QMMT》中有关哈拉哈问题的分析,库姆兰宗团与撒都该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同一个源头——撒督人,尽管约瑟夫·鲍姆加登(Joseph Baumgarten)已经指出,在哈拉哈问题上,库姆兰宗团与艾赛尼派更为相似,而与撒都该派相去较远。

第二圣殿犹太教,尤其是马加比起义和第一次犹太起义之间的那一段,是库姆兰-艾赛尼宗团所处的历史背景。马加比统治者集国王与大祭司双重权力于一身的做法对于一个版本的库姆兰-艾赛尼假说极为重要。这一时期特别盛行的宗派主义也很重要,因为古卷涉及到了所有3个宗派——艾赛尼、法利赛和撒都该。最后,拥有强大政治军事力量的罗马人对古卷产生的威胁日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