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古卷
面对这些困难,古卷编辑们根据语言、内容和笔迹将单块残片进行分组。所以,比如说,如果有15块残片,其中8块包含有出现在《申命记》中的希伯来语词汇,那么它们就要和其他7块可能包含亚兰语或希腊语文字的残片分开。此外,如果有两块残片在外形上吻合,即一块的边缘与另一块的边缘恰好吻合,那么这两块残片显然同属一部古卷。请注意,编目分类所处的阶段决定了它们被算作一块还是两块残片。同样,外形“吻合”的残片不受版权法保护;只有对非连续性残片进行编排才能获得法律保护。无论怎样,这些残片都要集中到照相底片上,这些底片上还有其他残片,它们因笔迹和残留的外形相近而彼此关联。
然而,在收集的残片中可能有不止一份希伯来语《申命记》的抄本。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们就会把那些出于同一文士手笔的希伯来语《申命记》残片收集到一处。像所有的古代抄本一样,古卷由手工抄成,同一文士的笔迹可以作为编辑非连续性残片的有效组织原则。然而,古代文士一生中不会只抄一卷经书,因此,辨认出笔迹相同的两块残片未必就意味着它们原先属于同一文本。这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例如,抄写了《宗团规则》、《见证》和4号洞发现的第三份《撒母耳记》抄本的这位文士也校正了《大以赛亚书卷》的经文。反过来说,像《哈巴谷书注释》这样的长篇巨制不止由一位文士抄写而成,因此,辨认出残片上有两种不同笔迹未必就意味着它们原先属于两部不同的古卷。
另一个难题是抄经者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宗派和抄经传统进行书写,于是几个文士的笔迹可能非常相似。《以赛亚书》、《何西阿书》和《诗篇》中所作的圣经注释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尽管通过仔细研究个人风格可以检测出每个人笔迹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