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启示上帝:第四福音-《新约》入门

时间:2024-07-02 00:53:05

耶稣启示上帝:第四福音

约翰派别的最重要作品是《约翰福音》。《约翰福音》对古典基督教有关上帝和基督的教义,尤其是有关道成肉身教义的形成有明显而重要的作用。这种教义认为,在耶稣基督身上,神真正进入人类历史之中。这卷福音书富有奥秘感,语言简单、使人感到亲切,却又无法完全理解,因而一直为基督教神秘主义者所钟爱。许多普通基督徒倾向于认为《约翰福音》表达了有关耶稣的全部真理。如果问:“耶稣做了什么?”他们可能会用同观福音中耶稣的教导和故事来回答。但如果问:“耶稣是谁?”他们就会用第四福音的说法来回答。

耶稣启示上帝:第四福音-《新约》入门

这卷福音书给人的直接印象是,它跟同观福音的差别太大了。有关耶稣传道的事实就很不同。《约翰福音》中,耶稣传道的时间扩展为三年,而不是一年。耶稣的活动集中在犹太而不是加利利。他在圣殿中摆出先知的姿态,是在传道活动开始时,而不是结束的时候(《约翰福音》2:13—21)。他跟门徒最后的晚餐不是逾越节晚餐,而且也没有按照他的死来解释饼和酒,而是为门徒洗脚(13:1—11)。他被钉十字架的时间也不同于同观福音中的记载,而是显然跟宰杀羊羔准备逾越节筵席的时间有关(19:31)。尽管约翰也说到空坟墓的故事,但跟同观福音中出现的故事完全不同(20:1—10)。同样的情况还包括耶稣在复活后向门徒的显现(20:11—29,21:1—14)。

耶稣传道的特点也很不同。同观福音中最突出的耶稣行为,即为那些邪灵附体的人赶鬼,在约翰的叙述中并没有出现。耶稣所行的七件奇事被称为“神迹”,包括了在其他福音医病的不同版本:约翰提到瞎眼的人,在同观福音中没有提(9:1—7);耶稣对瘫痪的人的医治,发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5:1—9)。

《约翰福音》中耶稣的教导也不一样。在其他福音极力刻画的比喻在《约翰福音》中都没有出现。相比之下,耶稣在第四福音中仅用的几次“比喻”(10:6,16:25—28)并不突出。约翰没有使用本身以辩论为主题的故事,没有让耶稣与对手唇枪舌剑、并以尖锐的格言或声明告终。《约翰福音》中的辩论倾向于向外延伸,并转变成自我揭示的独白(如3:12—21,5:19—47,6:26—65)。

当然,有足够的关联点让人们可以认出《约翰福音》是基督教的福音书。对于耶稣,《约翰福音》使用了同样的称呼:他是弥赛亚(1:41)、人子(1:51)、神子(11:27)、先知(6:14)、君王(1:49)、救赎者(4:42)。耶稣行的某些神迹明显是一样的;尤其是增多饼(6:1—15)和在水面行走(6:16—21),在《约翰福音》和同观福音中都可以见到。

其他一些事件,比如进入耶路撒冷(12:12—19)、洁净圣殿(2:13—22)及伯大尼的香膏(12:1—10),可能被放在不同的位置,但显然都属于同一传统。同观福音中还有一些故事,在《约翰福音》中是作为“幕后故事”发生的,比如耶稣受洗(1:29—34);或者不是作为单独的故事,而是混在其他故事中,比如耶稣受试探(见6:15)、耶稣在被捕之前的决断时刻(12:27—29)。尤其是约翰的受难叙述,虽然有独特因素,比如在彼拉多面前正式受审的场景(19:1—16),还有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临终话语(19:26—30),但大体上仍跟同观福音中的说法一致。

如何最好地表达《约翰福音》与其他三部福音书的关系?显然,《约翰福音》跟其他三部福音书之间没有直接的文学关系,不像同观福音之间那样。然而,即使约翰的改造给人印象深刻,他显然还是借鉴了其他三部福音书共享的传统。有人认为,《约翰福音》是对同观福音在材料方面的补充:其中的传教活动更加广泛,还增加了同观福音中没有的一些事情。但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到约翰对一切的深刻改造。还有一些人认为,《约翰福音》是“属灵的福音”,它提供了有关耶稣身份的核心,而不仅仅是实在事件。但这忽略了前三部福音的“属灵”维度,也忽略了约翰叙述的实在维度。

关于它们之间关系更好的看法是认为《约翰福音》把同观福音传统中含蓄的内容明确化了。同观福音将耶稣含蓄地描绘成神的启示者,但其依据是耶稣知道神国到来的时间,并呼吁人们通过悔改来回应神的呼召。约翰从一开始就明确地表达说,耶稣显明了父(1:18)。同观福音对耶稣增加饼的叙述表明他有创造的权柄。约翰则让耶稣证明自己就是生命的粮,是从天上降下来的(6:22—59)。同观福音暗示说人类回应耶稣的方式就是回应神的方式:“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路加福音》10:16)约翰明确地表明,接受或拒绝耶稣,就是接受或拒绝神(12:44—50)。

《约翰福音》同样明确表明了自身的创作过程。其独创的结尾说明对耶稣的描述既是选择性的,也受到强化信徒信仰的目的所驱使(20:30—31)。虽然《约翰福音》宣称其所述来自一位亲眼所见者(见19:35),且其中有关1世纪巴勒斯坦的内容也支持了其源于那个背景的说法,然而它处处显示出多重的创作过程。最明显的例子是它增加了一个结尾(21:1—25),这个结尾使用了耶稣在加利利的复活显现,以此处理由于神所喜爱的门徒的意外死亡和彼得的殉道所带来的问题。

约翰的叙述明显包含了后来的经验所赋予的视角。在耶稣跟犹太人领袖尼哥底母(Nicodemus)谈话的时候,3:11节使用的动词突然由单数变成了复数,以揭示约翰信徒与犹太会堂成员之间正在进行的辩论。在约翰的解读中,从会堂驱逐信徒是因为耶稣的传道活动(9:22)。耶稣告诉门徒说,在自己得荣耀(即升到父那里)之后,会给门徒赐下圣灵,圣灵会引导他们对耶稣言行有更深的理解(16:12—15)。

《约翰福音》坦率地承认复活和圣灵的恩赐所带来的更深刻洞见。因此,当耶稣洁净圣殿并说要三日重建被摧毁的圣殿(2:19)时,叙述者回应那些犹太的怀疑者说:“但耶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所以到他从死里复活以后,门徒就想起他说过这话,便信了圣经和耶稣所说的。”(2:21—22)

第四福音风格简洁、结构直白、象征意义精妙。它的希腊文很少带来语言上的挑战。同样,作品的结构并不复杂。《约翰福音》开篇是一段序言(1:1—18),以诗体文写成(在1:6—8和1:15也有非诗体文字插入)。这段序言向读者介绍了《约翰福音》的象征体系(光明与黑暗,生与死),也介绍了贯穿整篇叙事的下降与上升模式(耶稣从神而来,并回到神那里,1:18;见13:1)。

序言之后紧跟着的是对耶稣公开传道的叙述,通常称为“神迹之书”,主要讲述了耶稣所行的七件奇事(“神迹”)。它们显露了神圣的临在(他的“荣耀”,1:14,2:11),在犹太对手中引发争议,并引出耶稣自我启示的独白。典型的例子是耶稣增加饼使众人吃饱(6:1—15),这使耶稣说出自己就是生命的粮(6:35),而当这引起争议的时候,耶稣宣告说,他所赐的粮就是自己的肉,是为世人的生命所赐的(6:51)。

耶稣公开传道的那段时期引发了犹太领袖更大的敌意,最终耶稣离开了公众(12:36),并严肃地宣告说,犹太人拒绝他是因为“他们爱人的荣耀胜过神的荣耀”(12:43)。

“荣耀之书”由两个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13:1—17:26),约翰把耶稣对门徒所有明确的教导都放到最后的晚餐这个语境中。耶稣直接向门徒说明自己是谁,将要去往哪里,并说明了自己和父之间的联结(他们共享的联结),以及门徒因追随自己而将要面对的世界的敌意。耶稣在结束时做了一个很长的祈祷,祈祷门徒能够“因真理成圣”(17:19)。

荣耀之书的第二部分叙述了耶稣回到神那里的方式,还有他“荣耀”(即神的临在)的地位,也就是耶稣的受苦、死亡和复活(18:1—31)。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作品还有一段跋(21:1—25),预言了彼得和神所爱的门徒——基督教传统正是从他们而来——的命运。

《约翰福音》风格直白、结构清晰,象征体系却十分丰富,让人回味。这部福音,每个人、每件事都代表着其他某种东西,都超出自身指向更大的某件事情。有时,作者的笔法非常精妙。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约翰福音》序言的开头使人想起《创世记》1:1——“起初”,而且不知何故,叙述者接下来细数日子的流逝(1:29,35,43),然后明确指出正是在“第三天”,耶稣在迦拿的婚宴上变水为酒(2:1)。约翰暗示说,这个“新创造”行为(它本身也暗示着基督徒的受洗和圣餐)“显出了耶稣的荣耀”(2:11),应验了起初神历经七日的创造。此外,“第三天”还与复活日呼应。

约翰在叙述中对传统犹太筵席的采用很有特色。从最明显的层面上看,约翰是把逾越节(2:13,6:4,13:1)、住棚节(7:2—9:41)和修殿节(10:22)的筵席作为聚集民众见证耶稣言行的时机。但他也利用这些筵席以及安息日和耶路撒冷圣殿的象征意义来构建耶稣的形象。

犹太人的筵席成为约翰表明耶稣高于律法的主要手段。这个主题直白地出现在序言中:“律法本是藉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1:17)这个说法解释了前一节的晦涩宣称:“从他丰满的恩典(即,道成肉身)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1:16)简言之,摩西传给犹太人的律法,是神的恩典,但这个恩典得以完全表现在耶稣基督身上;耶稣代表着“丰满的恩典”,代表着“恩典和真理”,而这正是以色列神的本质(见《出埃及记》34:6)。

最重要的是,约翰使用了逾越节筵席的象征意义。在第6章,耶稣把饼变多(6:1—15),接着在水面行走“过海”(6:16—21)。耶稣说自己就是生命之粮,约翰把他与神通过摩西赐给古代以色列人的吗哪进行了明确对比:“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叫人吃了就不死。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6:49—51)同样,约翰把耶稣的死放在逾越节宰杀羊羔的时刻,并用了经文的典故,明确把耶稣等同于“神的羔羊”——为了世人而被杀死(19:36,见1:29)。

约翰所有的象征都以基督为中心。耶稣所做的一系列“我是”的陈述,从直接的比喻,如光(8:12)、粮(6:35)、门(10:7)、牧者(10:14)、葡萄树(15:1),到宣称自己是通向神的唯一途径(“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14:6),甚至用简简单单的一句“是我”(6:20,这让人想起《出埃及记》3:20神向摩西的显现),将自己等同于神。8:56—59的意义很明白。在跟犹太领袖争论自己的身份时,耶稣宣告:“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可以理解,他的对手反驳说:“你还不到五十岁,怎么能见到亚伯拉罕?”耶稣回答:“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

耶稣是活生生的象征,因为他代表了神(1:18)。光进入黑暗的那个象征表达了《约翰福音》的信仰:神对万物的创造,以及人类对神的追随或拒绝(这是每时每地都在默默上演的戏码),通过神在基督中的自我启示以及人类接受或拒绝基督的方式,在耶稣身上得到显明(3:16—21)。

在《约翰福音》的叙事中,耶稣代表神,因此《约翰福音》不可避免地不像其他福音书那么写实。约翰坚持耶稣的人性,但由于他让耶稣代神说话,而且是道成肉身(1:14),所以在约翰的描述中,耶稣的人性被他神性的一面遮蔽了。

确实,这部福音的所有角色都是“代表性的”,因而,其叙事更像一部道德剧。如果耶稣代表神,那么门徒就代表相信神的世界,彼拉多则代表怀疑神的政治世界。而这一文学技巧的缺点最为明显地表现在对犹太人——他们注定代表了拒绝神的世界——的刻画上。这种直愣愣刻画的后果,在贯穿基督教历史的强大反犹主义力量中得到了明显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