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书》:强力的道德劝诫
这封短信在几乎所有方面都不同于《希伯来书》,然而在《新约》作品中,它代表了第一代基督徒另一种强有力的声音。这篇作品被认为是雅各所作,他可能就是保罗所称的那位“主的兄弟”(《加拉太书》1:19),即耶稣的兄弟(《马可福音》6:3),也是耶稣复活的见证者(《哥林多前书》15:7),在耶路撒冷教会享有权威(《使徒行传》15:13—21,21:18)。
这篇作品一开始可能是一篇讲道,但由于被传给“十二支派”(《雅各书》1:1),变成写给整个地中海世界犹太信徒的通函。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告诉我们,雅各在62年殉道(《犹太古史记》20:9),因而,如果历史上的雅各就是作者的话,这封信也大致写成于保罗所在的时代。
事实上,对《雅各书》的诠释一直是歪曲的,因为人们总是参照保罗的《希伯来书》去解读它。保罗坚持认为人因信称义,而不是因“行律法”(遵行割礼等仪式),而且保罗用亚伯拉罕作为这种“信仰之义”的典范(《加拉太书》2:16;《罗马书》4:1—25)。这似乎跟雅各的看法直接矛盾——雅各认为,“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雅各书》2:20),他用亚伯拉罕的例子说明“人称义是因为行为,不是单因着信”(2:24)。但这种矛盾只是错觉。保罗对比了信心与遵行律法;雅各对比了口头宣言与行动(见《雅各书》2:14—19)。雅各与保罗之间的一致比分歧更多:他们都坚持信仰必须详细体现在行为中。
《雅各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始终注意门徒关系的道德维度。《雅各书》并没有用保罗和《希伯来书》那样的方式来讲论耶稣。这篇作品只提到了耶稣两次(1:1,2:1),且完全没有提及耶稣在世时的事情或他的死及复活。不过,耶稣表现在他的话语中:雅各经常用到耶稣的教导,不是直接引用,而是通过精巧的借用和暗示,使人联想到属于同一运动中的一名家族成员(例如,见2:5,5:12)。
说《雅各书》缺少严格意义上的神学(即关于神的说法)也不符合事实。神是创造者、立法者、拯救者、审判者(1:18,4:12,1:21)。神亲近人(4:8),并鼓舞他们(5:15)。神进入与人的关系之中(2:23,4:4)。雅各用他一系列有关神的丰富命题作为道德教导的根据。由于神超乎一切之上,是完美的“赐恩典者”(1:17,4:6),“厚赐予众人、也不斥责人”(1:5),因而人也应当如此行,要做给予者,而不是拿取者。
《雅各书》利用了《圣经》的整个体系,包括犹太智慧文学的传统。《雅各书》让智慧成为主题,并对比了“从上头来的智慧”(从神而来,通向和平)和“从下头来的智慧”(从魔鬼而来,导致纷争)(3:13—18)。不过,雅各并不单单讨论智慧,他还更进一步,发掘这些古代智慧作品中的道德教导传统,例如,提供有关恰当说话(3:1—12)和如何看待贫富(1:9—11,4:13—17)的指引。
《雅各书》还继承了从律法书而来的先知传统。像先知一样,他严厉批评欺压穷人的那些人,这些人克扣穷人的工钱(5:1—6),并把穷人拉到公堂上(2:6)。他警告那些仗着家里有钱而自高自大的人,并提醒读者财富和生命本身都是短暂的(4:13—17)。他呼吁读者抛弃这种通过嫉妒和竞争表现出来的高傲,转向相互合作中表现出的谦卑(4:8—10)。他们必须二者择一:要么像亚伯拉罕一样成为“神的朋友”(2:23),要么“与世俗为友”,像那些靠着“从下头来的智慧”生活的人一样(4:4)。没有中间的道路可以选择。
最引人注目的是,雅各正面评价了律法。他提到了适用于其读者的、使人自由的完备律法(1:25)。他的意思不是受割礼或遵行仪式(保罗认为这些是“行律法”而加以反对),而是特指《利未记》19:18中被他称作“至尊的律法”(或许翻译成“天国的律法”更妥)的经文——“要爱人如己”。就像耶稣(《马可福音》12:31)和保罗(《加拉太书》5:14;《罗马书》13:9)一样,雅各在这个说法中找到了对道德性情的充分总结(2:8)。
通过在整篇作品中散布对邻舍之爱的表达,雅各详细阐述了这个命令。而这种表达的原初语境是《利未记》的19:11—18。爱要求不以貌取人(2:1—5),不诽谤弟兄姐妹(5:9),不评判他人(4:11),不欺压穷苦人(5:1—6),也不发假誓(5:12)。雅各有关律法的论断跟耶稣的教导联系在一起。因而,《利未记》19:12禁止以主的名义起假誓,而雅各却像耶稣一样,绝对禁止发誓(《雅各书》5:12;见《马太福音》5:33—37)。
雅各也以律法书为例,证明现实的“信心的行为”。雅各借用了一个流行的比喻,劝导读者以“使人自由的完备律法”(1:25)为镜,去发现如何遵行神灌输其中的话语(1:18)。然后,他展示了亚伯拉罕如何成为顺从信仰的典范:亚伯拉罕自愿献上儿子以撒为祭,被称为义,成为“神的朋友”(2:23)。喇合(Rahab)身上也表现了“信心的行为”,她接待以色列的探子进房间,因为她相信他们代表了“你们的神,一个上天下地的神”(《约书亚记》2:11;《雅各书》2:25)。约伯(Job)是信心忍耐的典范(5:10)。先知以利亚(Elijah)是“与我们一样性情的人”,在他身上表现出了义人祈祷的力量(5:17)。
在2:1—6,《雅各书》说明了那些宣称信主的人们是如何言行不一致的。他描写了这样一个聚会,穷人被晾到一边,而富人则备受优待。对那些“与世俗为友”(4:4)的人来说,这种行为完全正常,因为世界就是按照外貌和特权运行。但信仰的准则不同于世俗的准则。雅各在这里暗指耶稣提到的至福,“贫穷的人有福了”(《路加福音》6:20)。由此他问道:“神岂不是拣选了世上的贫穷人,叫他们在信仰上富足,并承受他所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国么?”(2:5)那些“心怀二意”的人已经将那些与他们对立的压抑性情内化了:“那富足人岂不是欺压你们,拉你们到公堂去吗?”(2:6)
在5:12—20,雅各呈现了一个更正面的教会。它完全照事实说话——“是就是,不是就不是”(5:12),从不抱怨或说谎。他们中间有受苦的,就祷告;有喜乐的,就歌颂(5:13)。这个教会并不像之前提到的那个教会那样,遵循嫉妒和竞争的逻辑,而是相互协作,热心给予,符合他们对这样一位神的信仰:神慷慨地赐予所有人,从不吝惜。生病的人在这个教会中不会受到排斥,而是有权请教会的长老来为自己抹油、祷告(5:13—15)。教会的成员彼此认罪,互相代求(5:16)。他们相互指正,使罪人从迷路上转回(5:19—20)。
《雅各书》也是一种智慧文学,它不关注良好的举止,而只关注道德;不关心淫乱,却很注意财产;它不只处理事实,还要面对战争和暴力的根源(4:1—3);它认识到了言语的力量和危险,并设想出一个相互协作的教会,以挑战一个相互竞争的世界。某些读者会问,对于社会伦理,《新约》作品中是否有任何有价值之处。对于这样的读者来说,《雅各书》是一个尤其有意义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