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书》
作为有关最早期基督教的信息来源,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两封信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在公元54年前后,保罗从小亚细亚写了一系列书信给罗马在亚该亚的殖民地,答复教会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些信,尤其是如果没有《哥林多前书》,对于保罗归化和牧养的、追随钉十字架的弥赛亚的城市外邦信徒的实际行为和态度,我们的认识会大大减少。
这些书信显示,由于分歧和竞争,基督教会之间从一开始就存在冲突。它们表明,主张平等主义的教派置于具有深刻家庭传统的社会背景下,其原有的理想会如何做出让步。这些书信还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教会的例子,它所应对的问题困扰着有这种意向的所有教会:顺其自然与组织结构、自由与责任、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种种矛盾。最后,这些书信还说明了保罗如何以牧者的方式行事,尤其是他如何说服读者获得新力量之后以新的方式去思考生命。
这封书信和《使徒行传》18:1—18证实,保罗建立了哥林多教会,但在大约18个月后离开。这一小群信徒——保罗称他们为“圣徒”——获得了属灵和口才的大大恩赐(《哥林多前书》1:4—9,12:1—14:40)。看起来,这个团体主要由外邦人组成(见6:9—11),但它也可能包括一些转信的犹太人(见10:1—4)。他们的问题不是由于冷漠,而是由于过度的热情——这种情绪在外邦人的世界中被认为是对荣誉的热爱(philotimia),它表现为个体在灵性方面的竞争意识,就像他们在社会层面已经非常习惯了的那样。
《哥林多前书》提供了有关团体行为的信息,这些信息也暗示了触发保罗写信的事件和他写作时所面对的修辞挑战。保罗离开后不久,围绕着共同生活中“今生的事”,哥林多教会信徒之间的冲突加剧(6:3)。行为的差异集中在食物、淫乱等明显的问题上(《哥林多前书》5—10)。相信一位复活的主、相信拥有圣灵,并不能自然而然导致身体以某种方式生活。同样,关于敬拜中“属灵恩赐”的主次顺序和使用,也存在分歧(《哥林多前书》11—14)。
哥林多信徒有两种基本立常第一种被保罗自己称为“强的”态度(8:7,10:22):认为灵赐下了知识(8:1),知识产生了能力,能力带来自由(8:9)。由于解放发生在心智之中,而且牢不可破(10:12),因而身体的行为无关紧要。食物和性不过是物质的转换,不会触及有知识的灵。
另一种立场,保罗认为是“软弱”的态度(8:9,9:22):它更小心、更保守,更多地意识到人类自由的脆弱,认识到肉体生活的复杂性,还看到了群体团结合一的脆弱性。这种立场认为,对食物和性的严格规定是使人“圣洁”,即与世人不同的必要条件。如果说这两种立场中的一方受到复活力量的过度束缚,另一方则倾向于低估它的转化潜力。
两方之间的辩论促使哥林多教会一些信徒写信给保罗,寻求他的指引。然而,正是保罗的建议让原本的辩论变成了分党,因为教会的一些成员宣布忠于保罗以外的其他领袖,纷纷宣称“我是属矶法(Cephas)的”或“我是属亚波罗(Apollos)的”(《哥林多前书》1:10)。不过,信仍然写了出来(见《哥林多前书》7:1),并通过革来氏(Chloe)家族的人带给了身在以弗所的保罗(《哥林多前书》1:11)。
在这封信中,他们提到了新的流言:在教会中有人做淫乱的事情——有人收了他的岳母(《哥林多前书》5:1—5),还有人(可能)经常召妓(6:12—20),以此表明他们对自由的看法。派系之间的纷争如此严重,教会成员因此忽视了他们自己内部的审判而前往异教的法庭,寻求对“今生的事”做出裁判(6:1—8)。围绕谁的见解“正确”这个问题,教会迅速分裂。
保罗所面临的修辞上的挑战非常严峻。他不得不坚持自己的权威,以从道德上“像父亲一样”引导他建立的这个教会(4:15),由此才能不致落入彼此相争的陷阱中。而如果希望像老师一样训导他们,就必然落入这样的陷阱(3:4)。
从这个角度去阅读,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前四章的开篇论证让人印象深刻。即使面对哥林多各个教会复杂的具体环境,他也能灵巧地利用说服修辞的传统处理纷争,采取多种方式寻求群体关系的融洽。
保罗首先削弱了他们的自高自大(4:18)。他们是圣徒,但也需要变得圣洁(1:2)。教会不是他们的,也不是保罗的,而是神的(1:2)。此外,他们没有什么可夸口的,因为如果不是神借着基督赐予,他们就一无所有(4:7)。
接着,保罗详细叙述了“十字架的道理”(1:18)——即弥赛亚耶稣被钉十字架——带给他们的意义。他认为赐给他们的灵具有道德的意涵:他们要按照“基督的心”生活(2:6—16),即,在十字架的生活中,在对别人的服侍中,属灵的生活得到彰显。他们被授予能力不是为了去争荣誉,而是要在共同的事业中彼此合作。
保罗用自己和当时有信徒追随的另一位领袖亚波罗之间的关系来证明这点(3:5—4:6)。他们有不同的职责:保罗奠定根基,亚波罗在上面建造(3:10—17)。但他们都明白,他们建造的房屋属于神。他们彼此协作,共同劳动,而不是相互竞争。同样,哥林多教会的信众也应当共同劳作,“启发”(即“建设”)教会(3:10)。在开篇部分末尾,保罗提出了自己作为教会之父的特殊角色,说明教导他们道德的行为是自己的职责,而自己将会履行这项任务(4:14—21)。
接下来,保罗为论述教会内的道德主张做好了准备。他主张驱逐犯奸淫的教会成员(5:1—13)。他指责教会作为一个整体,没能在内部提供充足的审判以解决问题,而是要向外面寻求审判(6:1—8)。他对自由会允许与妓女发生性关系等行为的主张提出了质疑(6:12—20)。
即使在这个初步回应中,保罗也表达了他的核心关切:自由需要受到责任的调和;和他人维持良好的关系,胜于通过审判决定谁是“对”的;个人身体的行为要受到限制,因为个人身体也是属于社会“身体”的,而这个身体里面的灵是复活的基督。
信徒在写给保罗的信中提到了食物和性的问题(7:1),保罗转而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例如,相比性关系的放荡,保罗更主张婚姻(7:1—2),而且维护了耶稣对离婚的禁令(7:10)。不过,保罗并没有把婚姻绝对化。如果是为了殷勤服侍主,单身(就像童身和守寡的人)也很宝贵(7:8—28,32—40)。他宣称“这世界的样子将要过去了”(7:31),唯一绝对的事情是回应神的呼召(7:17—24)。有关性的问题,只是如何把“各人领受神的恩赐”用于服侍别人的问题(7:7)。
在8—10章,保罗讨论了“奉献给偶像的食物”,细心兼顾了两派之间的不同看法。像哥林多这样的城市,肉市场是跟神庙相连的;跟祭肉有关的共同进餐,发生在多神崇拜的外邦人中。吃了这样的食物,保罗的读者是否与邪恶的多神论为伍了?保罗的读者中那些“软弱”的人,希望成为社会中不同的人,会强烈要求制定符合诫命的规定,约束所有人。而那些强调个人知识、能力和自由的“强”者,则希望获准按照能力放胆去吃。
乍一看,保罗似乎完全站在强者的一边(8:1)。他拒绝为整个教会制定统一的食物准则。确实,他承认,由于只有一位真正的神,偶像什么也代表不了,并且没有任何能力,因而献给偶像的食物并没有被玷污(8:4—6)。对于那些完全相信这一点的人来说,知晓此事确实给予了他们吃的自由。
但是,保罗接着对主张自由的读者的个人主义提出质疑。这些人的举止会影响其他人,可能会在事实上导致后者违背自己的良心行事(8:7)。他说,强者的自由必须以照顾到软弱的人为条件(8:9—10)。而正是在这一点上,保罗援引了耶稣的故事。那些软弱的兄弟姐妹,“基督为他们而死”(8:11)。强者应当仿效基督,照顾弟兄的需要,而不是执着于自身的正确性(8:13)。保罗宣布说,“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但“爱心能造就人”。
保罗接着讲到了自己作为使徒的权利,以及他如何为了拯救他人而放弃这些权利(9:1—27),此时,他似乎偏离了主题。但实际上,这不是顾左右而言他,而是将自己呈现为道德楷模。他期望读者中的那些强者能够像他一样,献身于造就他人的工作。
他在第13章使用了同样的修辞手段,即著名的“爱的颂歌”。这篇颂歌充满诗意的平衡,极为优美,被广为传诵。而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作为呈现个人楷模的手段,保罗使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拥有何种属灵恩赐并不重要,如果不能表现出对他人的爱,那些恩赐就全都无益(13:1—3,11—12)。这篇颂歌的背景是保罗处理(在第12—14章)教会中哪种“属灵恩赐”最为宝贵这个问题引起的分歧。
他的读者很乐意将那种相互竞争的欲望带入敬拜领域。但保罗再次希望转变想法,让他们的把关注点从个人地位转到群体利益。他们就像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的身体,要使整体兴盛,各部分必须相互依赖(12:12—21)。确实,在人的身体中,那些不那么起眼的部分往往是最必不可少的(12:22—24)。保罗把教会信徒称为“基督的身子”(12:27),因为他们都“饮于一位圣灵”(12:13)。
属灵恩赐的运用应当服务于造就整体的教会,而不是要吹捧起哪个个体。由此,保罗用第13章里爱(agape)的颂歌为使用恩赐提供一个准则。选择让自己受关注的说话方式,就是“心思像孩子,行为像孩子”(13:11)。保罗敦促他们要像成人一样思考,这意味着他们的思考应该着眼于他们所属的更大群体(14:20)。同样由于这点,保罗坚持认为,如果要对各种恩赐进行排序,那么,相比说“方言”这种狂喜的、非理性的、并且只能“造就自己”的说话方式,更应当推崇讲道这种理性的说话方式,因为它能造就教会(14:1—12)。
保罗在第15章用很大的篇幅讨论了耶稣复活,为前文的14章给予教会的所有道德指引提供了基矗他说,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已经因着福音得救,福音就是那位为他们而死、又被上帝复活的弥赛亚的信息(15:1—11)。这个福音的两个部分都至关重要。因为耶稣的复活,众信徒得以共享一灵(15:12—19)。但那灵的意义在于使人在道德上回转。上帝对罪和死亡的完全胜利,目前尚未实现(15:20—28)。迄今还没有这样的完全王国出现,使人可以在其中安闲地做君王,让自己放松(见4:8)。
哥林多信徒已经获得了赐下的灵,但他们自己尚未被复活,他们仍旧活在血肉之躯里。这样,他们就必须通过一种相互服侍的生活,在自己身上活出“为他们死”的那位的样式。保罗的读者们因为拥有属灵的恩赐,仅把眼光盯在上帝通过基督复活“已然”成就的工作上,但保罗提醒他们,还有“尚未完成”的与罪和死亡的斗争(15:50—57)。保罗要在他们身上唤起的正是那种在道德上从“肉”向“灵”的转变(15:30—34)。
花了大段时间去回答其读者的需要之后,保罗才在结尾转向自己的计划,这个计划本身也是一个利他的行动。保罗希望哥林多信徒能筹到一大笔资金救助耶路撒冷的贫困群体(16:1—4)。在耶路撒冷的领袖们认识到保罗是奉神的差遣前往外邦人那里(《加拉太书》2:10)时,保罗已致力于这项工作并将传教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其中。在保罗看来,这项工作不仅是对那些有需要的人的物质支持,也是建立外邦教会与犹太信徒之间关系的标志(见《哥林多后书》8—9)。保罗希望哥林多教众能够着眼长远,搁置内部的争论,以做出更大的和解行为。
这个努力导致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哥林多教会已经不再信任保罗,并且已经想选择其他领袖。他们拒绝了保罗的筹款要求,甚至指控他和他的代表骗取财物(《哥林多后书》12:11—18)。正如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现存)第二封信中所表明的那样,保罗发现必须寻求与一个疏远了自己的教会达成和解,而这疏远正是由于自己不断强调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和解而造成的(《哥林多后书》5:11—7:16)。在那封信中,就像第一封信一样,保罗继续展示出一种非凡的能力,努力消除派系的纷争,把他的读者提升到“基督的心”这个高度,让他们不再汲汲于琐事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