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记》-《旧约》入门

时间:2024-12-05 06:26:03

《约伯记》

比起《传道书》,《约伯记》对神义问题的探讨更为深刻。《约伯记》是圣经中最艰深的书卷之一。不单因为其语言晦涩,结构散乱,更是因为它所探寻的问题很深奥,而且无答案可寻。

《约伯记》-《旧约》入门

《约伯记》为散文结构,读起来如同改编过的古代民间传说。前两章为序言,介绍了约伯是一个“敬畏神,远离恶事”(伯1:1)的完人,上帝因他的敬虔赐福他,于是他有7个儿子和3个女儿,家道丰足,幸福和乐。一天,上帝在天上临朝,一个神秘的角色——撒但——与耶和华展开辩论,争论的焦点是:约伯的敬虔是否真实?他是否因为私利才敬畏上帝?若被夺去财富,他又将如何?于是,作为义人典范的约伯沦为了一场旷世赌局的筹码。

得到上帝的允许后,撒但开始兴风作浪。约伯的牛羊牲畜不是被抢,就是被杀,最可怕的是,他的10个子女也都命丧横祸。而约伯的回应则表现出他的敬虔是真实的:“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1)。这个事迹后来被誉为“约伯的忍耐”(雅5:11)。待到又一次天庭会议,上帝又碰见了撒但。上帝说“你虽激动我攻击他,无故地毁灭他,他仍然持守他的纯正”(伯2:3)。撒但则反驳说要用约伯本人的身体来试验才能真正奏效。上帝再次首肯,于是撒但使约伯染上了一种皮肤玻约伯坐在炉灰中,用破瓦片刮自己的身体,却“并不以口犯罪”(伯2:10)。

至于撒但,他也是“神的众子”之一,是天庭会议的与会人员。他的头衔是控告者,用《约伯记》里常出现的法庭用语来说又叫做检举人。此人后来成为基督教和犹太教传统中的大反派——魔鬼撒旦,但是在《约伯记》里还不是。他在《约伯记》中只是一个龙套,自第二章以后就彻底退场了。于是,无论约伯本人还是他的朋友都认为,苦难是来自上帝的惩罚。

序言部分为3–41章的神义问题大讨论作了铺垫。讨论由一系列的对话构成,前面是约伯与他的三个朋友之间的对话,最后是他与耶和华的对话。这些对话中存在着许多关键问题,而且凌乱不堪,24–28章尤为明显。在32–37章之间,还突然冒出了约伯的第四个朋友,这说明《约伯记》也曾多次被修订,但对话的主题始终是对于约伯问题的思考。他的三个朋友坚守传统看法,即上帝是公义的,约伯受苦必然是因为他做了错事,子女死亡也是因为他们犯了罪。

约伯怒斥了这些陈词滥调,并坚称自己是无辜的——这一点读者都心知肚明,而且他一直坚守着以色列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因我拯救哀求的困苦人和无人帮助的孤儿。

将要灭亡的为我祝福;我也使寡妇心中欢乐。

我以公义为衣服,以公平为外袍和冠冕。

我为瞎子的眼,瘸子的脚。

我为穷乏人的父,素不认识的人,我查明他的案件。

(伯29:12–16)

最后,文中又出现了一个法律隐喻,约伯向上帝发出“传唤”:“看哪,在这里有我所划的押,愿全能者回答我”(伯31:35)。

在暴风雨中向他显现的耶和华确实作了回答。上帝用一连串的反问嘲讽着约伯所谓的智慧:

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

你若有聪明,只管说吧!

你若晓得就说,是谁定地的尺度?

是谁把准绳拉在其上?

地的根基安置在何处?

地的角石是谁安放的?

那时,晨星一同歌唱,

神的众子也都欢呼。(伯38:4–7)

整整三章都是这位造物主的训话(伯38–41)。他讲述了自己的大能——如何为大海的狂涛巨浪设限,使海中巨兽成为自己的宠物,以及如何将天地万物分门别类。虽然这番话里包含了一些圣经中最华美的诗篇,但却完全没有顾及约伯的抱怨。

约伯对此也作出了回应。这一段的希伯来语较为难懂,所以下文以意译为主,斜体部分是引用上帝之前说过的话:

我知道你万事都能做,

你的旨意不能拦阻。

谁用无知的言语,使你的旨意隐藏呢?

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

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

求你听我,我要说话;

我问你,求你指示我。

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因此我厌恶自己,

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伯42:1–6)

约伯的结语是什么意思?难道是他见到上帝后突然醒悟,认识到人类智慧的局限性?若是的话,约伯应该心服口服了。但是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现代读者的解释是:约伯认识到自己已无力回天,所以只好随便说些什么,好让这位暴君停止咆哮。这也是为什么上文的最后一句还有一种更为随意的译法:“我为这些凡世的尘土而悲伤颤抖。”

在散文式的后记中(伯42:7–17)又出现了一段古代民间故事。耶和华谴责约伯的朋友,因为他们没有像约伯一样诚实。于是,耶和华重新赐福于约伯,双倍补偿他失去的财产。圣经律法要求偷盗的人要进行惩罚性赔偿(出22:4–9),这是否暗示了上帝也会做错事?最终,约伯又有了7个儿子和3个女儿,代替之前那些死于非命的儿女。像古时的长老一样,约伯以高龄善终。这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转念一想,约伯那些死去的孩子呢?难道他们就为了证明上帝的正确而白白牺牲吗?

从智慧文学普世性的角度来讲,《约伯记》的角色设定具有深远的意义。约伯并不是以色列人,而是来自乌斯地(Uz),一个位于应许之地外围,名为以东(Edom)的地方。而《约伯记》的这位匿名作者虽然是以色列人,他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其他圣经文本的影子,有些是直接引用,有些是间接提及,但在约伯和朋友的对话中却从未出现过耶和华一词,这个词只在旁白中出现。更特别的是,《约伯记》全卷都没有明确提及圣经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无论是亚伯拉罕、摩西、大卫,还是西奈山和耶路撒冷。向约伯启示自己的这位上帝似乎不是历史之主,而是自然之神。这些缺失告诉我们,深奥的《约伯记》也许可以这样来解读:无论是民族的历史还是个体的历史,我们都难以看到它的真相,因此也无法昭示一位赏善罚恶的上帝的所作所为。

当然,解读方式不只一种,也不是非此即彼。可能是由于曾与超凡的造物主有过对话,约伯同许多宗教中的神秘主义者一样,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对超越他的上帝的信仰,在上帝面前,他的一切忧虑都微不足道。也许约伯那句模棱两可的话和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有意而为,因为比起那些模式化的回答,问题本身更加重要。

《约伯记》中的神义论对圣经中主导的神义论构成了挑战,这也再次说明圣经并非一个人的作品,而是多种观点的集合,吸引甚至迫使读者们自己去探寻其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