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传统中的出埃及
由于历史证据的匮乏和神话语言的运用,我们难以确定事件的真相。出埃及到底发生过一次还是若干次?成功逃离的是一小群奴隶还是数百万人?这一(系列)事件发生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的中期还是更晚?答案我们无从知晓。
出埃及是一次具有典范意义的事件。它在圣经传统中不断上演:以色列民在进入应许之地时穿越约旦河被认为与穿越芦苇海直接相关(书4:23)。之后的公元前6世纪,以色列人结束了巴比伦的流放并回归故土,这被视为是新一次的出埃及(赛43:15–21)。此外,逾越节作为以色列民族——因此也是犹太教——主要宗教节日之一,早期被认为是对出埃及的重现和纪念,虽然它原本也是一个农业节日。
既然出埃及是圣经的一个主题,就不太可能纯属虚构。除却文学和神话的修饰,我们能看到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回忆。或许是一小群奴隶成功逃出,并将其视为神的救恩。这段历史在歌声中被颂赞,在仪式上被重演,在故事里口耳相传,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一种认同感——历经磨难才走到今天。这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他们就是耶和华在万民中拣选的“属他的子民”(出19:5)。
由于出埃及的重要性,律法、礼仪、制度和以色列社会的其他方面都与它相关。举例来说,以色列民以遵行十诫来回应上帝的恩典——“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出20:2)。
《出埃及记》1–15章向我们展示了圣经传统的复杂性。与现代作品的一气呵成不同,圣经文本几乎都是合成体,它们几经修改、变动、注解、剖析、扩展以及其他形式的补充和编辑,同时,后世的作者们也不断为其添砖加瓦。
与此同时,出埃及的故事也说明了历史与神话的彼此交织。对于圣经的作者来说,耶和华就是历史的主角,现代学者也曾用一个非圣经的词——“历史之主”来形容耶和华;一切发生的事最终都是耶和华的作为,而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准确地推测他曾有何种作为,出于何种目的。用更学术的语言来总结就是:历史中有神话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