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文本丰富多彩的后来岁月-《圣经》纵览

时间:2024-12-05 05:26:05

《圣经》文本丰富多彩的后来岁月

《圣经》文本的接受史为这批古代作品的生机活力提供了难以穷尽的证据。它们在相差甚远的环境中被极不相同的信仰社群所阅读——既有引人关注的趋异式阅读,也有显而易见的趋同式阅读。解释这种《圣经》解读的丰富性并非易事。

《圣经》文本丰富多彩的后来岁月-《圣经》纵览

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在于这些文本阅读语境的多样性。毫不奇怪,遭遇士兵劫掠的人们阅读以撒被捆绑的故事,他们的感受与那些阅读同一个故事、生活在奉行天主教的奥地利山村里面对艰辛生活的人们的感受肯定有所不同。以撒的故事在分别被犹太教信徒和基督徒解读时,其文学语境也有重要差异。在基督徒方面,由于耶稣的十字架在《新约》作品中位于十分醒目的中心位置,阿克达的主题难免被归附于对受难故事的解读之中。以撒成为“那将要来临者的典范”(《巴拿巴书信》7.3),这个故事中的种种主题被发掘出来,有时通过对比的方式,运用到对耶稣受难之事的叙述和推论过程中。而对犹太教信徒来说,他们有更多的理由依据亚伯拉罕子孙的历史来反思以撒的故事的意义。

但阅读情景的多样性还不能解释一切:文本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和模糊性,也是它招致多样化诠释的原因。诸如亚伯拉罕伸出持刀之手、他把木柴放在儿子背上的意象,都曾拨动后世作家和阐释者的心弦。各种《圣经》作品(叙事、诗歌以及其他各种文体)中有着丰富的意象和隐喻,这一事实注定会使读者根据其经验任意引申出多样化的解读。形形色色的社群能够将这些故事和文本变为他们自己的故事和文本正是由于《圣经》作品具备使形象再现的性质。《圣经》作品并非封闭且结构严谨的文本,留下了种种间隙,带有一些含混不清之处,有待于填充和处理。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最为众说纷纭的文本正是那些含义最模糊的文本。

文本的正典地位不但要为解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负责,还须对叙事和对话再创作的方式作出说明。我们已从一个最惊人的例证中看到,中世纪对阿克达故事的复述实际上竟声称《圣经》故事已述及以撒之死。更为常见的是侧重点的问题,是有所选择的阅读:《圣经》作品中那些能引起特定社群在特定时期共鸣的成分,会被强调;其他成分则会被排除或忽略。结果就像对以撒故事的直接改写那样,会导致近乎戏剧性的差异。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驱动诠释过程的都是同样的信念:这些文本是社群经验的标准和规范,所以,社群的经验必定会以某种方式反映在且被描述于文本之中。